IT数码 购物 网址 头条 软件 日历 阅读 图书馆
TxT小说阅读器
↓语音阅读,小说下载,古典文学↓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器↓
一键清除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开发: C++知识库 Java知识库 JavaScript Python PHP知识库 人工智能 区块链 大数据 移动开发 嵌入式 开发工具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开发测试 游戏开发 网络协议 系统运维
教程: HTML教程 CSS教程 JavaScript教程 Go语言教程 JQuery教程 VUE教程 VUE3教程 Bootstrap教程 SQL数据库教程 C语言教程 C++教程 Java教程 Python教程 Python3教程 C#教程
数码: 电脑 笔记本 显卡 显示器 固态硬盘 硬盘 耳机 手机 iphone vivo oppo 小米 华为 单反 装机 图拉丁
 
  首页 -> 耳机 -> 对Hi-Fi的再思考: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 -> 正文阅读

[耳机]对Hi-Fi的再思考: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第1页]

作者:冥燚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为一个热爱音乐的听众,同时也是音乐制作人、录音混音师,有感于所谓的hi-fi界、发烧界长年累月充斥着各种谣传谬论,看到萌新小白被各种不负责任的错误观念所误导,所以写下这个系列连载长篇文章,希望能尽量拨乱反正、去伪存真,让热爱音乐的朋友少走弯路。只欢迎比较理性客观、愿意讲道理的人来讨论,至于那些不讲道理的、感觉自己利益受到了威胁来找茬的,我没太大兴趣跟你们争论,也没抱希望你们能改变。如果有朋友觉得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或启发,也欢迎留言支持。有什么疑问也可以留下,我会挑合适的或者力所能及的来帮您解答。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1)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事先声明,本文不是学术论文,所以较少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大家易于理解的词语。本文所说的音箱指的是重放音乐、影视剧等用的音箱,俗称高保真音箱——Hi-Fidelity,简称Hi-Fi,国外也有另一个词来描述这类设备:FRFR(Full-Range,Flat-Response),即频响范围足够宽、频响足够平直的音箱。本文所说的音箱不包括电吉他音箱之类的某类乐器专用音箱,那属于用途完全不同的另一类音箱,关于电吉他音箱我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另外本文所讲的关于音箱的道理,大部分对于耳机也同样适用,例外的部分后面会讲到。
音箱耳机作为声音重放设备,一开始本来没有“民用”和“监听”的区别,只有“指标更好(更贵)”和“指标较差(便宜)”的区别。同样级别的音箱耳机,如果非要分出哪个是“民用”的,哪个是“监听”的,那也不应该是主要通过声音来选择,而是应该根据应用场景,在其他附加功能方面去选择。说到音质,所有音箱耳机其实应该都是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努力,那就是: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等,用一个词简单概况就是:高保真。当然,这也是Hi-Fi这个词的本意。
然而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将两者割裂开,把“Hi-Fi”一词和民用设备划上了等号,同时把监听设备当做异类给排斥出去,结果就出现了各类打着“Hi-Fi”旗号的商家、玩家、媒体讨论的不是高保真,却是追求各种“声染”的奇葩现象。而且他们长年累月向大众灌输“监听音箱耳机声音直白、清淡、干冷,只适合专业人士工作使用,不适合欣赏音乐,只有民用音箱耳机才适合欣赏音乐”的谬误观点,遗毒甚广。
人们对于音箱耳机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它们的主要作用是“美化”声音,其实只需举个简单的例子,稍加思考,我们就很容易意识到其谬误之处。假设有一段音乐,本身由于录音混音的原因导致高频过多,你用了一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或许那段音乐的缺陷会稍稍得到缓解,显得不那么突出了,但难道您买这音箱耳机就只听这一段音乐么?每段音乐都是不一样的,肯定还有更多的音乐,它本身的高频是正好,或者偏少的,那么你用这个高频较少的音箱耳机去听,岂不是就问题更严重了?声音更失衡了?按照那种理论,岂不是每听一张不同的专辑,都得换对不同声染的音箱耳机去“美化”?
我通过和持这类观点人士的交流,发现了他们之所以抱有这种错误观点或者很容易被这种谬论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唱片制作的过程,对音乐制作的理念、设备、方式方法等方面知之甚少。
真正美化声音的是在声音重放之前的环节,也就是从演奏、演唱、到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音乐制作环节,在这些环节有无数个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来美化声音,要比在音箱耳机环节再去美化声音要更有效率千万倍,更有针对性千万倍。
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音乐人、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曲目、一首曲目里的不同声部,它的音乐内容和频率分布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它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你又如何只靠一款重放设备的笼统的声染,去对做出有意义的美化呢?
至于一个音乐该被美化成什么样,其中的每个声部、每个音符该美化成什么样,某个声部的音色该多“干”或者多“湿”,该多“冷”或者多“暖”,该多“清淡”或者多“重口”,该加什么效果,加多少效果,效果的诸多具体参数该如何设置……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唱片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的。
凡是对自己的作品负责任的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都会追求更好的演唱演奏技巧,更好的乐器和效果器,更好的录音棚或声学空间,更好的录音设备和技术,更好的混音设备和技术。绝大多数正式发行的专辑,都是音乐人和制作团队在当时的经费水平、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下所能做到的最好,他们已经用了他们能用的所有手段,从各个角度和各个细节上美化了这些声音,达到最接近他们的艺术理念的程度之后,才会发行出来。
举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想要一个人声的音色多“暖”,在重放环节之前有多少手段可以使用呢?首先是作曲在调式和定调等方面的安排考虑,然后是歌者的人选,他本身的嗓音特征,演唱方式技巧处理,然后选择用什么样声染的话筒和话放来拾音,录音信号链上的其他设备也可以按照音乐人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声音特点,到了后期混音环节,用什么效果器去处理,均衡该怎么调,压缩该怎么加,混响该怎么加,要不要过summing加模拟设备声染等等,经过创作者、音乐人、制作人、录音混音师等专业人士一系列的美化、修饰,最终达到他们认为最合适的那个“暖”的状态。
这只是冰山一角,每个声部的处理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都要根据各自具体的特点去做不同的处理,甚至往往是天差地别,比如有的声部需要加很大的混响,而有的声部则完全不需要加混响。而且,把单独一个声部的音色调到满意了,当有其它声部加进来之后,因为声音的掩蔽效应等因素,听上去就不一样了,没有单独听的时候那么令人满意了,于是它们的音色又都需要再做调整。任何一首有多个声部的音乐,都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互相掩蔽和互相影响,混音师同时既要考虑个体又要考虑整体。而且随着歌曲的进行和展开,不同段落的声部的疏密在不断变化,音乐表达的内容也在变化,对各个声部的调整处理也要不断随之变化。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复杂、精细的过程!相比之下,只是靠重放音箱耳机那点笼统的声染又能做多少“美化”?……
总之,当一个音乐已经制作完成,将所有声部美化、修饰、处理后合并成一个双声道立体声的音频文件之后,到了重放环节,就根本无法再对其做出什么有效率的、有针对性的美化。退一万步说,如果您真的对某首歌某个地方的音色和处理不满意,那抱歉,除非你能拿到原始的分轨素材去找人重新混音制作之外,没有任何办法,这根本就不是通过买一对儿有如何声染的音箱耳机就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音箱耳机作为重放设备,从本质上来说就不应该承担对音乐进行美化的义务。
所以,音箱耳机应该看的是它的技术指标够不够高,能不能完整地、平衡地、忠实地还原音乐本来的面貌。
所以,听众应该要做的,是用尽可能在品质上接近音乐人、录音混音师在制作音乐时所用的专业监听音箱的重放设备,来听到这音乐本来应该呈现的面貌。
所以,当您从之前用的比较差的音箱,升级到了更好的音箱,听到了更完整的频段、更平衡的比例、更丰富的层次、更清晰的细节、更紧凑的音头、更结实的低频、更立体的空间感、更准确的声部定位等等,觉得同一段音乐听上去比以前更动听了、更震撼了、更感人了,精神享受更深刻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它美化了这段音乐,只是因为它更接近这段音乐本来的样子了,而您之前一直没机会感知到那些内容,错过了那些本就存在的音乐信息。
 
同意见解,但只说了A面-器材,而B面,人耳接收又另外一种状况,每一个人从耳朵接收入声音,再经神经系统传入大脑产生信息,这过程千变万化,举个例子:老年人跟年青人接收灵敏度一定不一样,产生的感知不一样。。。。所以说,由他去吧!能把音乐做到愉乐人,感动人就好了。
 
让人帮你推荐音箱耳机,根本不用强调你要听什么音乐风格,好的音箱听任何音乐都更好听。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或或或或或好或或或或或
 
说的好,受益匪浅
 
做音乐的设备和听音乐的设备是两码事。做音乐的设备,好与坏的界限更加模糊,只要能达到创作者的艺术追求的设备就是好设备,哪怕很便宜。而重放设备应该是有明确标准的,频响范围更宽、频响曲线更平直、时域响应更准确更迅速、动态范围更大、失真更小、声像定位更准确等,太便宜的必然不可能有多好。
 
音箱耳机的本质是还原而不是“美化”(3)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一说到“还原”,又有些发烧友认为“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这其实也是片面的。我发现还是必须回归到音乐制作、唱片录音混音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帮大家讲明白这个问题。
录音技术出现之前,那时的音乐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声音乐(Acoustic),使用的都是原声乐器,在自然的厅堂或者环境里,靠乐器本身物理振动发声,音量和音色等都完全靠乐器和演奏者本身控制,还没有电声学技术的介入。那时的音乐类型主要是交响乐、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爵士乐等,其中只有交响乐团的声部间比例平衡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程度,其他的很多音乐风格和乐队形式都达不到这么好的平衡度。交响乐团里的那些乐器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后挑选出来的,它们需要在音色上和数量上进行合理的搭配,以使得合奏起来能够得到平衡的音响效果。作曲家在编曲配器的时候就得考虑实际合奏出来会是什么样,指挥则要按照他对总谱的解读指挥着乐手们,乐手也都是万里挑一的精英,他们要能够精准地控制自己的乐器,在指挥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排练,让作曲家的意图准确再现出来。古典音乐的录音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的、在原声现场演奏状态下就比较平衡的音乐给忠实地记录下来。
早期的录音基本都是现场录音,在乐队演出的现场摆好话筒、开录就行了。最初就是用一只话筒拾取声音,录下来的声音用一只音箱重放,这可以理解为所谓的单声道(mono)。后来出现了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技术和双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stereo),用两只话筒按照立体声拾音制式来拾取声音,录下来的声音分为两个声道,分别让两只音箱重放,如果一切都按照立体声理论的要求来正确设置和摆放的话,听音人就能听到在前方左右两只音箱间形成了一个“声场”(准确的说应该叫立体声虚声源定位),声音的重放开始有了方位和宽度。
但那时候后期处理的技术极其有限,就算有,也是迫于记录和重放设备的性能局限而不得不做一些妥协处理,例如,压缩效果器发明的初衷,主要是因为黑胶和磁带动态范围不够大,承载不了交响乐的动态范围,所以不得不把录到的声音信号的动态范围压缩小一些,再灌录到唱片上。而今天,动态范围早已不是问题,压缩效果器的用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多是被当成一种美化音色、修饰音色的手段。
随着录音技术、音频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多轨录音机、分轨录音技术、以及越来越多的效果器种类,人们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用一对立体声话筒录下现场演奏演唱,不做任何后期处理”这种“原始”的方式了。事实上,这种方式的确也往往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使是对古典乐而言。因为虽然西方的交响乐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声部间的比例比较平衡的状态,但依然没有真正达到完美,现实中很多音乐厅的声学环境也谈不上完美,各种因素加起来,经常会有主奏乐器被伴奏声部盖住,主奏乐器、主唱或者某些solo乐器不够突出,清晰度不够,直达声和混响比例不理想等等情况。所以就连崇尚“自然、原声”的古典乐现场录音,后来的录音师也经常会使用主话筒和点话筒配合的多轨录音技术,并且后期使用效果器去美化、修饰声音。
而现代音乐绝大多数是在强吸声的录音棚里,通过分轨分期录音、后期混音合成的方式录制的。效果器的使用越来越多,混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代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大多数个性太强,不像古典交响乐团里那些乐器适合多把同款一起齐奏。近现代乐器发展历史太短,其中很多乐器自身的声学特性还不够成熟。例如,如果你听过架子鼓的原声演奏就知道,架子鼓自身的各个部件之间其实是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音量比例的(镲片的声音会非常大,而最能体现歌曲节奏律动的底鼓则显得音量偏小,一旦有其他乐器加入进来,底鼓则可能完全听不见了)。这些现代乐器之间的合奏、搭配就成了个新问题,如果架子鼓和民谣吉他一起演奏,民谣吉他会完全被鼓盖住。而且没法像交响乐团那样,通过增减乐器的数量来控制声部间的平衡。
除了原声乐器,现代流行音乐还会使用各种电声乐器(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乐器(合成器、鼓机),电声乐器需要通过各自的专用音箱来正常发声,电子乐器则默认应该是以FRFR音箱来发声。它们倒是可以通过音箱来调节音量。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像指挥一样的角色站在全局的、观众的角度来指导,每个乐手都只希望自己的声音越大越好,最后就会变成一团糟。
所以现代音乐基本都是用话筒对每个乐器拾音,输入进混音台,混音台可以单独调节每一路信号的音量,来调节声部比例平衡。为了让后期混音有更大的处理自由度,前期录音要尽量不带空间信息(混响要少),尽量清晰干净(杂音要少),这催生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强吸声、强隔音的录音棚。乐手歌手们也不用像古典时期一样非得在一起同时演奏了,而是可以各自分别录好,后期靠混音来合成。混音师呢,就起到了类似指挥的角色。
现在我们能听到的音乐,无论是流行、爵士、摇滚、电子等,里面几乎每一轨、每一个声部都是经过很多效果器处理过的,而不是乐器本来的原始音色,更别说合成器所制造出的声音,那根本就是自然界不存在的声音。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声音,我们如何判断它在重放环节是否足够“还原”?当然就更应该以专业监听音箱为准了,因为这些声音在制作时就是用监听音箱来听的。
唱片的制作早就不再局限于还原现场了,音乐人和录音混音师有更多的手段对声音进行美化了,可以按照自己的艺术理念去追求完美的声音呈现,音乐制作有了更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唱片的声音审美早已经超越了现场的声音审美,成为一套独立的审美体系。
事实上,对于现代音乐来讲,现场的声音审美是以唱片为指导标准的,而不像很多人想象的、唱片的目的就是越还原现场越好。现在绝大多数的音乐现场演出,都是需要扩声的,经常都要把原声乐器、电声乐器、电子乐器混合使用。原声乐器要用话筒拾取之后再用扩声设备重放出来,电声乐器和电子乐器则可以直接走line in再用扩声重放出来,那么这样的一个现场演出,它们的声部比例的标准是什么,它的音色应该要处理成什么样,基本上就是以这首歌的录音室唱片版本为标准的。但是现场演出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没法做到像在棚里做唱片那样细腻、精致、完美。
所以有些发烧友认为声音重放“还原”的目标就是还原现场演出,这是不对的。实际上,重放设备应该还原的目标是唱片,更严格来讲,是母带(因为唱片在从母带变成批量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唱片的过程中,音质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很多发烧友只知道“母带”精度最高、音质最好,市面上也有各种打着“母带”幌子忽悠发烧友的产品,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母带的含义。母带是一个音乐创作出来之后,经过录音、混音、母带处理等一系列美化之后的、交付唱片生产工厂去大批量复制之前的那个音频文件,它代表了作曲家、音乐人、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们对这个音乐作品应该以什么样子呈现的最终定论。
母带就代表着成品,代表着美化的尽头,自此之后的环节只需要还原。如果还有人不同意,那我只好请您再把我之前的文字认真看看,再好好理解一下这句话:大千世界的每段音乐成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音乐都是实时动态变化着的,重放环节根本没法对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专辑、不同的歌、不同的段落去做出什么有针对性的、有效率的美化。
 
楼主(2)好像没有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文:刘陆伟(音乐制作人、唱作人、录音混音师、吉他手、释魂乐队主创)
 
好多人声称喜欢音乐,说花几千块钱买对好点的音箱听都舍不得唉呵呵,你说他穷吧,平时看他吃喝玩乐好像也不是差那几千块钱就活不下去的样子,更何况我还给他推荐的是我十几年专业背景经过试听对比交了不少学费后才选出的性价比最高的品牌型号…
 
耳机的问题我后面的文章会讲到。耳机和音箱差距很大。耳机因为它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没法有统一的测量标准。一,声场没法正确还原,头中效应。二、同一个耳机压得紧一点还是松一点,频响就会有极大的差别,所以没法进行准确的测量,业界也一直没法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专业录音混音根本就不能以耳机为主,而是音箱为主,耳机偶尔辅助用一下。所以耳机根本就不能被拿来说事,耳机是个更加没有标准,玄学更多,智商税产品更多,更容易浑水摸鱼,更加混乱不堪的市场。所以那么多资本纷纷涌进这个领域想要浑水摸鱼捞一把。
至于某款音染严重的产品销量高,这些只是表象。我分析的就是表象背后的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描述表象。你们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觉得消费者买了音染严重的设备是他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他自己严格对比后理性选择的结果,用脚趾头想想这也不可能,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大部分人买耳机哪有什么像样的试听啊……就算偶尔有,能做到严格的双盲对比实验么?做不到的话即使有所谓的试听能说明什么?对于一个本来就没有听音经验,没有建立基本正确声音审美的个体,如果不能做到严格的双盲对比,他更多受到的是产品的外观,品牌,名字、价格,他人的评价、推销文案的影响而已。所以音频领域乱象才这么严重,发展才多年停滞甚至倒退。消费者最大的错觉,就是以为自己做的每次选择都是理性的,都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日常环境下,他们太容易受音质意外的因素的干扰,以及各种主动被动的心理暗示,只有严格的双盲对比试听,才能揭示出人们真正的喜好。其实相关的学术研究已经很多,学术界曾经做过多次受控双盲听测试,选择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的人作为受试者,尽可能排除品牌、外观、价格等非听觉因素的干扰后,实验结果证明,绝大多数人依然更喜欢更平衡、更还原、更高保真的声音重放。
 
我们到底是想听自己喜欢的声音还是去听最还原的声音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首页 本页[1] 下一页[2]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耳机 最新文章
恕我直言,N5005就是个辣鸡
手机直推大耳果然是做梦吗。。。。我信了你
给准备上IE600的兄弟一个忠告
求解,前端的好听是以素质为基础还是调音为
萌新来了,本人今年入手了人生中的第1个耳机
现在的原道都不是正宗的原道
求推荐一个蓝牙耳机
纯新人,香港入了N3AP
有没有好心吧友帮忙推荐个耳机,谢谢了
兄弟们,有没有200以下的耳机推荐啊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10-03 10:50:50  更:2021-10-03 11:10:41 
 
开发: C++知识库 Java知识库 JavaScript Python PHP知识库 人工智能 区块链 大数据 移动开发 嵌入式 开发工具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开发测试 游戏开发 网络协议 系统运维
教程: HTML教程 CSS教程 JavaScript教程 Go语言教程 JQuery教程 VUE教程 VUE3教程 Bootstrap教程 SQL数据库教程 C语言教程 C++教程 Java教程 Python教程 Python3教程 C#教程
数码: 电脑 笔记本 显卡 显示器 固态硬盘 硬盘 耳机 手机 iphone vivo oppo 小米 华为 单反 装机 图拉丁

360图书馆 购物 三丰科技 阅读网 日历 万年历 2025年1日历 -2025/1/26 17:42:24-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器↓
TxT小说阅读器
↓语音阅读,小说下载,古典文学↓
一键清除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IT数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