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前天聊到了I/O流及其体现的C++的面向对象编程的特性,今天继续补充相关的内容,关于“流”的控制。
众所周知,我们可以将“流”比作现实世界的河流来理解,事实上,数据就像河里的水,沿着不同的河道汇入“流”,又从“流”去到不同的目标地点。而数据在进入“流”这条主干道之前,是可以被控制的,类型,显示方式,内容等等,这就是对“流”的控制。但注意,使用I/O流控制符要记得把头文件#include<iomanip>包含进来,通俗的理解的话,流前控制可以看成是过筛子,将数据通过筛子变成你想要的形状(笑)。
在《C++程序设计基础》一书中,常见的控制符主要出现在数据进入“流”前和进入“流”后。进入流后,顾名思义,就是在数据传输到目的地点后插入的影响下个或是后面的数据的控制符号,常见的有“endl”,也就是换行符(endline?);进入流前的,就是在数据进入流前进行修饰,也有不是对数据进行修饰而是对“流本身属性进行调整的”,对数据进行修饰的,例如利用hex(输出16进制)或者oct(输出八进制)亦或者是dec(输出十进制)来对将要进入o stream的数据进行类型转换。利用setfill(a)【设定填充字符为a,空白则默认空白】和setw(n)在数据前填充n位的字符【预设为空白,setfill设定了其他字符则填充该字符】实现前位填充。以及使用fixed(固定的浮点数位显示)与setprecision(n)搭配控制浮点数输出到小数点后n位的长度,在不与fixed搭配时,其效果为输出的有效位数(包括整部和小数点部分),在setprecision未设定之前,默认输出数值有效位数为6位,当然,在指数表示的时候,要将setprecision()与scientific搭配,在指数输出时,setprecision()默认指小数位数。除此之外,还有沿用C的左对齐(left)和右对齐(right),当然与C一样是默认左对齐,不过表达从负号变为更加直观的right,也算是面向对象的一种表现。
而承袭C的I/O流函数scanf和printf就不再叙述。
今天研读《C++程序设计教程》,发现数据的强制类型转换也是一个对数据入“流”前的修饰,主要是为了避免数据溢出以及不同数据类型运算的问题,而转换总是朝着表达数据能力更强的方向,并且转换总是逐个运算符进行。在计算中自动进行的类型转换被称为隐式转换,相对的就是操作者主动的强制类型转换。到这里,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转换?那我们举个例子: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long m=234*456/6;
cout<<m<<endl;
return 0;
}
? ? ? ?以下为《C++程序设计教程》原文
输出m会怎么样?可能你的m会显示为-4061,而不是17745,为什么,原因是语句先进行int型整数的乘法计算,且结果为int型(106704=2*65536-24368)【注:原书作者这里是16bit的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因此unsign?int最高支持到0-65536,而笔者测试这段代码用的是搭载64bit MacOS Big Sur的电脑,因此没有数据溢出的情况,这里只用于解释强制类型转化在某些情况下的必要性】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cout<<(long)234*456/6<<endl;
return 0;
}
这样可解决。
修改于7月15日 11:43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