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象的构造顺序
class A
{
public:
A()
{
printf("A::A()执行了,this=%p\n", this);
}
virtual ~A()
{
}
};
class B :public A
{
public:
B()
{
printf("B::B()执行了,this=%p\n", this);
}
virtual ~B()
{
}
};
class C :public B
{
public:
C()
{
printf("C::C()执行了,this=%p\n", this);
}
virtual ~C()
{
}
};
void main()
{
C c;
system("pause");
}
结果:
调用C的构造函数之前,先调用了 B::B(0B125Dh) 接下来会到B的构造函数,调用B的构造函数前会调用A的构造函数。
运行结果: 在执行C::C()时,被编译器插入了很多代码,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先去执行构造函数B::B(),然后才执行程序员所写的构造函数C::C的函数体。在执行B::B的时候会执行A::A,然后才会执行程员所写的构造函数B::B的函数体代码。
从结果可以看到,对象c的构造顺序是:从父类到子类,从根源到末端。父类的构造函数最先执行,所以要认识到:父类构造函数执行的时候,子类的实体还没有被构造出来。也就是说,在C类构造函数的函数体代码执行完之前,这个C类对象还不是一个完整的对象。
二、虚函数 根据前面的结果,可以知道三个this指针的输出结果都先相同。另外A、B、C都包含虚析构函数,所以一定有虚函数表指针赋值的代码被编译器插入进来。
将断点加在C c;这一行,然后调试走到执行A的构造函数,如下: 54DE14h就是A的虚函数表地址,然后继续执行到B的构造函数,如下: 其中54DE3Ch就是B的虚函数表地址,接着继续走到C的构造函数,如下: 这个54DE64h就是我们最终的虚函数表地址,可以看下面编译器自动提示。
因为我们定义的是C类型的对象,所以该对象的虚函数表指针肯定是指向C类的虚函数表,在赋值的过程中,从上面跟踪结果可以知道,先给赋值成A类的虚函数表地址,然后接着赋值成B的虚函数表地址,最后才赋值成C的虚函数表地址。 接下来总结一下调用关系
C::C()
B:B()
A:: A()
vptr = A::vftable;
printf("A::A()执行了,this=%p\n", this);
vptr = B::vftable;
printf("B::B()执行了,this=%p\n", this);
vptr = C::vftable;
printf("C::C()执行了,this=%p\n", this);
三、构造函数中对虚函数的调用 在A、B、C中加入如下的虚函数,然后再构造函数中调用,如下
virtual void myvirfunc()
{
printf("B::myvirfunc()执行了");
}
然后切换到汇编代码,可以看出此时走的是普通函数的调用。 不难发现,如果在某个类的构造函数中调用一个虚函数,那么并不通过虚函数表来调用,编译器的做法:在构造函数中调用的虚函数从所在类往根类回溯,逐次找这个虚函数,找到哪个就直接调用(静态方式调用)哪个虚函数,而不是通过虚函数表来调用虚函数。
原因分析:估计原因可能是在构造函数中调用虚函数时,该对象还没有构造完整,因此不宜采用虚函数表机制调用虚函数,迫使编译器做出这种直接调用虚函数的决定。
但在其它函数中调用虚函数就走的是虚函数表的形式了。
如果通过虚函数来调用虚函数,那么就需要注意当前的虚函数表指针指向的是哪个虚函数表。
总结:不要在类的构造函数中调用虚函数,析构函数同样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