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念
将一个请求封装为一个对象,使发出请求的责任和执行请求的责任分隔开。这样两者之间通过命令对象进行沟通,这样方便将命令对象进行储存、传递、调用、增加与管理。
2. 优点
- 通过引入中间件(抽象接口)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 扩展性良好,增加或删除命令非常方便。采用命令模式增加与删除命令不会影响其他类,且满足开闭原则。
- 可以实现宏命令。命令模式可以与组合模式结合,将多个命令装配成一个组合命令,即宏命令。
- 方便实现Undo和Redo操作。命令模式可以与后面介绍的备忘录模式结合,实现命令的撤销与恢复。
- 可以在现有命令的基础上,增加额外功能。比如日志记录,结合装饰器模式会更加灵活。
3. 缺点
- 可能产生大量具体的命令类。因为每一个具体操作都需要设计一个具体命令类,这会增加系统的复杂性。
- 命令模式的结果其实就是接收方的执行结果,但是为了以命令的形式进行架构、解耦请求与实现,引入了额外类型结构(引入了请求方与抽象命令接口),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不过这也是设计模式的通病,抽象必然会额外增加类的数量,代码抽离肯定比代码聚合更加难理解。
4. 结构与实现
可以将系统中的相关操作抽象成命令,使调用者与实现者相关分离。
4.1 结构
主要角色:
- 抽象命令类角色:声明执行命令的接口,拥有执行命令的抽象方法execute()。
- 具体命令类角色:是抽象命令类的具体实现类,它拥有接收者对象,并通过调用接收者的功能来完成命令要执行的操作。
- 实现者/接收者角色:执行命令相关功能的相关操作,是具体命令对象业务的真实实现者。
- 调用者/请求者角色:是请求的发送者,它通常拥有很多的命令对象,并通过访问命令对象来执行相关请求,它不直接访问接收者。
4.2 实现
public class Invoker {
private Command command;
public Invoker(Command command) {
this.command = command;
}
public void setCommand(Command command) {
this.command = command;
}
public void cell() {
System.out.println("调用者开始调用命令");
command.execute();
}
}
public interface Command {
public void execute();
}
public class Eat implements Command {
private Tiansang tiansang;
public Eat() {
tiansang = new Tiansa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 {
tiansang.action();
}
}
public class Tiansang {
public void action() {
System.out.println("田桑开始吃饭");
}
}
public class Sing implements Command {
private Hesang hesang;
public Sing() {
hesang = new Hesa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 {
hesang.action();
}
}
public class Hesang {
public void action() {
System.out.println("贺桑开始唱歌");
}
}
测试
public class Command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1() {
Invoker invoker = new Invoker(new Eat());
invoker.cell();
invoker.setCommand(new Sing());
invoker.cel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