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计算机科学领域,编程语言很多,通过不同维度的标准,可以将编程语言划分不同的类别,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编译型语言 VS 解释型语言,动态语言VS静态语言
一、编译型语言 VS 解释型语言
区别这两类语言的标准就是 代码“翻译”的时机,即程序代码被翻译成机器语言的时机:编译型语言是在程序运行前“翻译”,解释型语言是在程序运行时“翻译”。
怎么理解这句话?
使用编译型语言构建的程序,在程序代码运行前,必须经过编译器编译成机器可以识别的机器语言(比如exe文件),后面程序每次运行都无需再次编译,可直接运行。这样的结果就是编译型语言的执行效率较高,但是依赖编译器,跨平台性差。所以编译型语言在操作系统开发、数据库开发、大型应用程序开发领域使用广泛。
代表语言:C/C++、Go、Rust
使用解释型语言构建的程序,每次程序运行时,都需要“翻译”成机器可识别的机器语言,注意,这里是【每次】运行前都需要进行“翻译”,且翻译的时候是逐行翻译。所以,一般情况下,解释型语言的执行效率要比编译型语言效率低,但是跨平台性好,例如Java:write onece,run anywhere。一次编写,处处运行。
代表语言:Java、Python、Javascript
小疑问
某些解释型语言也会有编译的这个步骤,例如 Java程序需要编译成.class文件,这个编译操作和编译语言的编译有什么区别?
Java中,.java文件编译成.class文件,是将代码转变成了JVM可识别的字节码文件,这个字节码文件不能被机器直接识别,还需要由JVM翻译成机器可识别的二进制文件。所以这个编译和编译语言中的编译不同,我们可以理解成.class是一种JVM能识别的语言,程序在运行时,还需要由JVM再将.class文件翻译成机器能识别的机器语言。
二、动态类型语言VS静态类型语言
动态类型语言和静态类型语言的主要区别是:
动态类型语言可以在程序运行期间改变其自身结构,包括引入新的方法、变量、结构体等,甚至可以删除已有的一些方法、属性、结构体等。
静态类型语言不支持在运行期间改变自身结构。
动态类型语言在运行期才确定数据的类型,数据在使用时不需要指定类型。在数据第一次使用的时候,会在内部将数据的类型保存下来。
静态类型语言在编译期间就会检查数据的类型,使用数据前,要声明其类型(数据在使用前,要为其分配内存空间)
常见动态类型语言:Python、Javascript、PHP、Ruby 常见静态类型语言:C/C++、Java、Go、Object-C、RUST
总结
某一种语言,用不同标准衡量,会是不同的类型,例如
在学习编程语言的时候,多对比和思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