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P算法介绍
1LBP算子
LBP(Local Binary Pattern,局部二值模式)是一种用来描述图像局部纹理特征的算子;它具有旋转不变性和灰度不变性等显著的优点。它是首先由T. Ojala, M.Pietik?inen,和 D. Harwood 在1994年提出,用于纹理特征提取。而且,提取的特征是图像的局部的纹理特征。
1.1原始的LBP算子
原始的LBP算子定义为在3*3的窗口内,以窗口中心像素为阈值,将相邻的8个像素的灰度值与其进行比较,若周围像素值大于中心像素值,则该像素点的位置被标记为1,否则为0。这样,3*3邻域内的8个点经比较可产生8位二进制数(通常转换为十进制数即LBP码,共256种),即得到该窗口中心像素点的LBP值,并用这个值来反映该区域的纹理信息。如下图所示:
但是随着算法的发展,大家发现这个算子不能满足不同尺寸和频率纹理的需要。为了适应不同尺度的纹理特征,并达到灰度和旋转不变性的要求,Ojala等对 LBP 算子进行了改进,将 3×3邻域扩展到任意邻域,并用圆形邻域代替了正方形邻域。
1.2 圆形LBP算子
基本的 LBP算子的最大缺陷在于它只覆盖了一个固定半径范围内的小区域,这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尺寸和频率纹理的需要。为了适应不同尺度的纹理特征,并达到灰度和旋转不变性的要求,Ojala等对 LBP算子进行了改进,将 3×3邻域扩展到任意邻域,并用圆形邻域代替了正方形邻域,改进后的 LBP算子允许在半径为 R 的圆形邻域内有任意多个像素点。从而得到了诸如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含有P个采样点的LBP算子。每个采样点坐标为:
x
p
=
x
c
+
R
c
o
s
(
2
π
k
p
)
y
p
=
y
c
+
R
s
i
n
(
2
π
k
p
)
k
=
0
,
1
,
.
.
.
,
p
?
1
x_p=x_c+Rcos(\frac{2\pi k}{p})\\ y_p=y_c+Rsin(\frac{2\pi k}{p})\\ k=0,1,...,p-1
xp?=xc?+Rcos(p2πk?)yp?=yc?+Rsin(p2πk?)k=0,1,...,p?1 此时得到的不一定是整数,可以通过双线性插值来取整,此不再详述。
2 LBP旋转不变模式
从 LBP 的定义可以看出,LBP 算子是灰度不变的,但却不是旋转不变的。图像的旋转就会得到不同的 LBP值。 Maenpaa等人又将 LBP算子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具有旋转不变性的 LBP算子,即不断旋转圆形邻域得到一系列初始定义的 LBP值,取其最小值作为该邻域的 LBP值。 图 2.5 给出了求取旋转不变的 LBP 的过程示意图,图中算子下方的数字表示该算子对应的 LBP值,图中所示的 8种 LBP模式,经过旋转不变的处理,最终得到的具有旋转不变性的 LBP值为 15。也就是说,图中的 8种 LBP 模式对应的旋转不变的 LBP模式都是 00001111。
3 LBP等价模式
一个LBP算子可以产生不同的二进制模式,对于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内含有P个采样点的LBP算子将会产生
2
p
2^p
2p种模式。(P个邻域点,每个邻域点和中心像素比较结果只能是0或者1,就相当于每次比较会有0和1两种选择,P次比较就是
2
P
2^P
2P)。 很显然,随着邻域集内采样点数的增加,二进制模式的种类是急剧增加的。例如:5×5邻域内20个采样点,有
2
20
2^{20}
220=1,048,576种二进制模式。如此多的二值模式无论对于纹理的提取还是对于纹理的识别、分类及信息的存取都是不利的。同时,过多的模式种类对于纹理的表达是不利的。例如,将LBP算子用于纹理分类或人脸识别时,常采用LBP模式的统计直方图来表达图像的信息,而较多的模式种类将使得数据量过大,且直方图过于稀疏。因此,需要对原始的LBP模式进行降维,使得数据量减少的情况下能最好的代表图像的信息。 为了解决二进制模式过多的问题,提高统计性,Ojala提出了采用一种“等价模式”(Uniform Pattern)来对LBP算子的模式种类进行降维。Ojala等认为,在实际图像中,绝大多数LBP模式最多只包含两次从1到0或从0到1的跳变。因此,Ojala将“等价模式”定义为:当某个LBP所对应的循环二进制数从0到1或从1到0最多有两次跳变时,该LBP所对应的二进制就称为一个等价模式类。如00000000(0次跳变),00000111(只含一次从0到1的跳变),10001111(先由1跳到0,再由0跳到1,共两次跳变)都是等价模式类。除等价模式类以外的模式都归为另一类,称为混合模式类,例如10010111(共四次跳变)。 以LBP(1,8)为例,即在半径为1的环形区域上8个采样点的领域进行LBP编码,原始的二进制模式为28=256种,等价模式为P*(P-1)+2=58种,那为什么就是58种二进制模式? 首先,要注意Ojala对等价模式的定义,即当某个局部二进制模式所对应的循环二进制数从0到1或从1到0最多有两次跳变时,该局部二进制模式所对应的二进制就成为一个等价模式类; 其次,对于式子P*(P-1)+2中的2,很容易理解,其模式即为0000 0000和1111 1111,这是0到1或1到0跳变次数为0的情况; 最后,式子中的P*(P-1)怎么理解?稍微列举一些等价模式就能发现规律,如1011 1111,1001 1111,1000 1111,0001 1111等,可以发现,这些等价模式中0到1或1到0的跳变次数为2(注意:等价模式中不存在跳变次数为1的情况),而且其中0的出现必须是连续的(观察以0的出现规律为例,1的出现规律类似),0连续出现的意思是中间不出现1。 利用一种直观的较笨的方法进行统计如下: 当8个二进制位中只出现1个0时,0的位置存在8种情况,即0111 1111,1011 1111,1101 1111,1110 1111,1111 0111,1111 1011,1111 1101,1111 1110。 当8个二进制位中连续出现两个0时,00的位置也存在8种情况,即0011 1111,1001 1111,1100 1111,1110 0111,1111 0011,1111 1001,1111 1100,0111 1110。 … 当8个二进制位中连续出现7个0时,0000 000的位置也存在8种情况。 这样,规律就出现了,总共有8*(8-1)=56种情况。 综上:如果对像素进行LBP(R,P)编码时,采用等价模式,产生的二进制模式种类为P*(P-1)+2种。
4 LBP特征用于检测的原理
显而易见的是,上述提取的LBP算子在每个像素点都可以得到一个LBP“编码”,那么,对一幅图像(记录的是每个像素点的灰度值)提取其原始的LBP算子之后,得到的原始LBP特征依然是“一幅图片”(记录的是每个像素点的LBP值)。 LBP的应用中,如纹理分类、人脸分析等,一般都不将LBP图谱作为特征向量用于分类识别,而是采用LBP特征谱的统计直方图作为特征向量用于分类识别。因为,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特征”跟位置信息是紧密相关的。直接对两幅图片提取这种“特征”,并进行判别分析的话,会因为“位置没有对准”而产生很大的误差。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将一幅图片划分为若干的子区域,对每个子区域内的每个像素点都提取LBP特征,然后,在每个子区域内建立LBP特征的统计直方图。如此一来,每个子区域,就可以用一个统计直方图来进行描述;整个图片就由若干个统计直方图组成; 例如:一幅100*100像素大小的图片,划分为10*10=100个子区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划分区域),每个子区域的大小为10*10像素;在每个子区域内的每个像素点,提取其LBP特征,然后,建立统计直方图;这样,这幅图片就有10*10个子区域,也就有了10*10个统计直方图,利用这10*10个统计直方图,就可以描述这幅图片了。之后,我们利用各种相似性度量函数,就可以判断两幅图像之间的相似性了;
对LBP特征向量进行提取的步骤如下:
(1)首先将检测窗口划分为16×16的小区域(cell);
(2)对于每个cell中的一个像素,将相邻的8个像素的灰度值与其进行比较,若周围像素值大于中心像素值,则该像素点的位置被标记为1,否则为0。这样,3*3邻域内的8个点经比较可产生8位二进制数,即得到该窗口中心像素点的LBP值;
(3)然后计算每个cell的直方图,即每个数字(假定是十进制数LBP值)出现的频率;然后对该直方图进行归一化处理。
(4)最后将得到的每个cell的统计直方图进行连接成为一个特征向量,也就是整幅图的LBP纹理特征向量;
然后便可利用SVM或者其他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类了。
————————————————
参考链接
https://ac.csdn.net/?spm=1001.2101.3001.5716 https://blog.csdn.net/u010006643/article/details/46417091 https://blog.csdn.net/sad_123_happy/article/details/9087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