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理
1.1 绪论
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 k-NN)是一种基本分类与回归方法,多用于分类。其输入为实例的特征向量,对应于特征空间中的点;输出为实例的类别,可以取多类。k近邻算法1968年由Cover和Hart提出。
1.2 算法思想
k近邻算法思想可分为三步: 1)算距离,给定待分类样本,计算它与已知类别样本中每个样本点的距离; 2)找近邻,圈定与待分类样本距离最近的k个已分类样本作为待分类近邻; 3)做分类,通过多数表决(根据这k个近邻中的大部分样本所属的类别来决定待分类样本属于哪个类)等方式进行分类。 综上,k值的原则、距离度量及分类决策规则是k近邻算法的三个基本要素。
1.3 k值选择
k值选择会对k近邻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选择较小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小的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学习”的偏差减小,方差增大,预测结果会对近邻的实例点非常敏感,如果近邻的实例点恰巧是噪声,预测就会出错。因此k值减小,模型会变得复杂,容易陷入过拟合。 如果选择较大的k值,就相当于用较大的邻域中的训练实例进行预测,“学习”的偏差增大,方差减小,这时与输入实例较远的(不相似)的训练实例也会对预测起作用,是预测发生错误。因此k值增大,模型变得简单,欠拟合。 在应用中,k值的选择一般取一个较小的值。通常采用交叉验证法来选取最优的k值。
1.4 距离度量
特征空间中的两个实例的距离是两个实例点相似程度的反应。k近邻算法一般选用欧氏距离。
1.5 分类决策规则
k近邻中的分类决策规则往往是多数表决,即由输入实例的k个近邻的训练实列中的多数类决定输入实例的类。
2 Python实现
这里使用Python中的机器学习库sklearn实现k近邻。数据选择鸢尾花数据集。其中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为切分数据集模块;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为数据标准化模块,对数据特征进行归一化处理,针对每一个特征维度进行去均值和方差归一化。
from sklearn.neighbors import KNeighborsClassifier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dataset = datasets.load_iris()
values = dataset.data
lables = dataset.target
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values, lables, test_size=0.25)
scaler = StandardScaler()
X_train = scaler.fit_transform(X_train)
X_test = scaler.fit_transform(X_test)
knn = KNeighborsClassifier()
knn.fit(X_train, y_train)
score = knn.score(X_test, y_test)
print(score)
最终模型预测结果为92.10%,效果较好(数据集较为简单)
3 k近邻算法优缺点
优点:算法简单,易于理解,只需参数估计,无需进行训练; 缺点:属于懒惰算法,对测试样本分类时计算量大,内存开销大。k需要不断调整达到最优。 适用于小数据场景,几千~几万的数据量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