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
可见:通过对数据资产的全面盘点,形成数据资产地图。针对数据生产者、管理者、使用者等不同的角色,用数据资产目录的方式共享数据资产,用户可以快速、精确地查找到自己关心的数据资产。
可懂:通过元数据管理,完善对数据资产的描述。同时在数据资产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数据资产业务含义的提炼,将数据加工和组织成人人 可懂的、无歧义的数据资产。具体来说,在数据中台之上,需要将数据资产进行标签化。标签是面向业务视角的数据组织方式。
可用:通过统一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性等措施,增强数据的可信度,让数据科学家和数据分析人员没有后顾之忧,放心使用数据资产,降低因为数据不可用、不可信而带来的沟通成本和管理成本。
可运营:数据资产运营的最终目的是让数据价值越滚越大,因此数据资产运营要始终围绕资产价值来开展。通过建立一套符合数据驱动的组织管理制度流程和价值评估体系,改进数据资产建设过程,提升数据资产管理的水平,提升数据资产的价值。
2.数据资产管理vs数据治理
数据治理(Data Governance,DG)是指对数据资产管理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规划、监督和执行)。传统的数据治理内容通常包含数据标准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生命周期管理等内容。
数据治理的目标是保障数据资产的质量,促进数据资产的价值创造。这个根本目标可以分解成以下6项:
- 提升数据质量,帮助做出基于数据的更高效、更准确的决策;
- 构建统一的、可执行的数据标准;
- 良好地响应数据生产者、消费者、数据处理技术人员等数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保护好客户(数据生产者)的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
- 培训组织内所有的管理层和员工,让大家采用共同的解决数据问题的办法;
- 实现可重复的数据管理流程,并确保流程透明;
- 实现数据的可持续运营、数据资产的增值。
数据治理的6个原则:
- 标准化原则:数据标准化是实现高价值数据、支撑以数据为基础的相关业务的先决条件。组织必须制定可参考、可落地的标准。
- 透明原则:除了一些需要保密的安全措施之外,数据治理相关的文件、数据问题的发现等,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相关人员应该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发生后应如何按照原则处理。
- 数据的认责与问责:数据治理必须解决无人问责的问题,比如将很多岗位列为负责人,最终却没有人真正负责。数据的认责是数据治理的先决条件,数据的问责和考核制度是确保数据治理工作真正落地的制度保障。
- 平衡原则:在大数据时代,时时刻刻都在涌现海量数据。在进行数据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在代价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往往没有必要追求百分之百的数据质量,而对于历史遗留数据,数据标准也不可能对其进行完全约束。很多时候,对于企业来说,数据可商用是平衡原则的重要参考。
- 变更原则:随着市场和业务的不断发展,数据标准、元数据、数据质量等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既要控制数据的变更流程,也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推动标准更新。
- 持续改进原则:业务在不断变化,数据在持续产生,数据治理非朝夕之功,需要持续推动,不断改进,形成长效机制。
数据治理和数据资产管理的定义有异曲同工之处,它们围绕的对象都是数据资产。数据标准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等同时也属于传统数据治理的必要工作内容。数据资产管理在传统数据治理的基础上,加入了数据价值管理、数据共享管理等内容。可以这么理解:数据资产管理就是传统的数据治理的升级版,可以认为是数据治理2.0。
3.数据资产管理职能
《数据资产管理实践白皮书4.0》中规定,数据资产管理的管理职能包括数据标准管理、数据模型管理、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数据价值管理和数据共享管理共8个方面。而在数据中台中,还可以包括数据资产门户、生命周期管理、?标签管理3个新的管理职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