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式理解:
?从公式看,卷积就是相乘再相加的过程
?从这张图看,卷积就是之前的点对当前点的影响。有人说,卷积就是瞬时行为的持续性后果。
CNN中的卷积操作
?在CNN的卷积操作中,其实也是先相乘再相加,这里通过卷积核,实现一个目的,就是周围像素点对中心像素点的影响。
?那不同的卷积核,对图像的影响是不同的:
去噪:
挑出,垂直边界货水平边界?
?那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想提取某个特殊的特征,这个卷积核怎么去设置呢?那其实这个卷积核的值可以先随便预设一个,然后训练后通过反向传播进行优化。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卷积核挑出来不同特征,然后再将这些特征作为全连接层的输入。特征本身的个数也可以预设,特征的个数和卷积核的个数相等。
这里我也就发现了卷积的主要目的了:
一开始我们的对象是成千上万的像素,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使用全连接层,比如我们现在有4563个像素,那将构建如下图的全连接层:
这样就会有太多的w和b需要调整,增加训练的难度,所以我们先需要通过卷积提取特征,过滤无关紧要的信息,然后再通过全连接层,输出概率。
卷积层
那现在看下这个卷积层的运行过程:
?那或者过程就是将卷积核盖到原图上,做相乘再相加的操作,每完成一次这样的操作就平移一次。那图中将原图扩充了一圈,这个骚操作叫做Padding,作用如上图中文字所述。
再平移的时候,还有个骚操作,“一次平移多个格子”,到达缩小图片的作用。
?这个就是步幅,和接下来的要讲的池化有着类似的功效。
池化层
在一般卷积神经网络中,卷积层后面紧接着跟着一个池化层:
?具体作用,请参考上图。
现在从整体的角度看一看:
上图中,虽然写了三个卷积核,但是其实是一个卷积核的三个通道(RGB),这里要十分注意,
卷积核的个数和特征种类是一一对应的,而不是图片的通道数。
从下图就能看出,三个通道的的特征最后要汇总,还是归为一个特征。这个卷积核的维度问题,我放到最后讲解。
扁平化处理
池化之后得到的是一个较小特征矩阵,在这个矩阵中包含的是一个特征的所有数据,为了后续计算的方便,会进行一个扁平化的处理:
?上图中池化后的矩阵为13*13=169,扁平化之后的一条数据就169个数据。
因为,上图中只有一个卷积核,所以只有一种特征,那如果有两种特征,扁平化因该看到的是这种效果:
?卷积核的维度问题
1? ?X作图片为输入,看成一个三维的数据。Ci表示通道数(如:RGB),这个和卷积核的Ci是必须相等的。后面两个是图片的宽和高.
2? ?W就是卷积核它一个是四维,C0表示的是特征的个数,也是卷积核的个数,Ci上面说了是通道数。后面两个是图片的宽和高。
3? Y就是特征采集部分的输出,你会发现Ci不见了,那是因为不管你图像是几个通道,最终都会相加进行特征汇总,而变成一维。而C0就是特征种类和W的第一个维度相同。后面两个是图片的宽和高。
下面就看一个两种特征的情况(两个卷积核的例子):
?W0 和W1就分别是两个卷积核(图种,把卷积核的偏置项b也画出来了),最终就得到了两种特征输出。
再来一张图,说明的是同样的意思:可以清楚的看到数据从n维到m维的变化:
通过程序构建卷积层
1 首先我们构建图片输入数据
import torch
# channels,通道数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3, 10
# 图片的宽高
width, height = 60, 60
# 卷积核大小3*3
kernel_size = 3
# 一个batch中样本的个数
batch_size = 7
# 构建输入
input = torch.randn(batch_size,in_channels,width, height)
?torch.randn 表示数据本身的值都符合正态分布。最终得到的input是一个四维的张量:
torch.Size([7, 3, 60, 60])
2? 构建卷积层操作
torch.nn.Conv2d 用于构建卷积层操作,你可以设置数据到了这一层之后如何进行卷积
比如设置stride和padding
- stride: 卷积每次滑动的步长为多少,默认是 1?
- padding: 设置在所有边界增加 值为 0 的边距的大小(也就是在feature map 外围增加几圈 0 )
当前我们最重要的是告诉Conv2d,输入多少,输出多少,以及卷积核的大小
conv_layer = torch.nn.Conv2d(in_channels,out_channels,
kernel_size=kernel_size,
padding=1,
stride=2
)
此时Conv2d 就已经帮我们构建了卷积层,那么来看看conv_layer.weight的形状:
torch.Size([10, 3, 3, 3])
- 10表示的是10个卷积核,对应out_channels是通道的输出。
- 第一个3,对应的是图像的通道数in_channels
- 最后两个3就是卷积核的大小3*3
3 最后看下输出
这一步就是使用卷积层对输入信号做卷积计算,output为卷积后的输出:
output = conv_layer(input)
那看一下为啥是:[7, 10, 30, 30]
7是batch_size这个不会变,进来七张图片,出来还是7张。
10是out_channels,这个是我们卷积层规定的。
30*30是卷积后得到特征图片的大小:
因为kernel_size=3 且padding=1表示卷积后图片大小不变,但是stride步幅设置成了2,所以图片由60*60变到了30*30
到处,我们的代码和分析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
实战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自己构建一个卷积神经网络,其结构如下图:
?那其实,我们只要将上面文章中的最后的例子的模型替换一下:pytorch 多分类中的损失函数_code bean的博客-CSDN博客https://blog.csdn.net/songhuangong123/article/details/125502262?spm=1001.2014.3001.5501
上篇例子中,直接用的全连接的神经网络,训练后准确率达到97%止步,这次看看换成卷积神经网络,会怎样?
将模型替换为:
# 换成这个网络就OK了
class Net2(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conv1 = torch.nn.Conv2d(1, 10, kernel_size=5)
self.conv2 = torch.nn.Conv2d(10, 20, kernel_size=5)
self.pooling = torch.nn.MaxPool2d(2)
self.fc = torch.nn.Linear(320, 10)
def forward(self, x):
batch_size = x.size(0)
x = F.relu(self.pooling(self.conv1(x)))
x = F.relu(self.pooling(self.conv2(x)))
x = x.view(batch_size, -1) # flatten
# 最后一层不进行激活,不做非线性变换
x = self.fc(x)
return x
这段代码和上图是一一对应的,先卷积再池化先卷积再池化,最后通过view函数进行扁平化处理。
这里说明几个问题:
1?torch.nn.Linear(320, 10) 为啥这里的全连接的输入是320?
因为卷积到最后变成了(batch_size,20,20,4),? 20*20*4就是320,那最后输出的点数是320*batch_size
batch_size是图片的数量,他的每个子元素就是一张图片,所以扁平化的时候,还是要固定一个维度的,那就是batch_size:??x = x.view(batch_size, -1)
最后将这个x给:??torch.nn.Linear(320, 10),最后强调一下就是pytorch里的函数都是处理矩阵的函数,所以batch_size这个维度是不能丢掉的,就像之前我们定义输入数据那样,这里必须是二维的:
# 注意这里必须写成两维的矩阵
x_data = torch.Tensor([[1.0], [2.0], [3.0]])
y_data = torch.Tensor([[0], [0], [1]])
2??最后一层不进行激活,不做非线性变换
因为我们选择了交叉熵那个损失函数,里面有个softmax做了非线性变化。
最后还是上完整的代码:
import torch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transforms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 准备数据集
batch_size = 64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1307,), (0.3081,))])
train_dataset = datasets.MNIST(root='./dataset/mnist/',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rain_loader = DataLoader(train_dataset, shuffle=True, batch_size=batch_size)
test_dataset = datasets.MNIST(root='./dataset/mnist/', train=Fals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test_loader = DataLoader(test_dataset, shuffle=False, batch_size=batch_size)
# 构造网络模型
class Net(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l1 = torch.nn.Linear(784, 512)
self.l2 = torch.nn.Linear(512, 256)
self.l3 = torch.nn.Linear(256, 128)
self.l4 = torch.nn.Linear(128, 64)
self.l5 = torch.nn.Linear(64, 10)
def forward(self, x):
# 将C*W*H三维张量变为二维张量,用于深度深度学习处理
x = x.view(-1, 784)
x = F.relu(self.l1(x))
x = F.relu(self.l2(x))
x = F.relu(self.l3(x))
x = F.relu(self.l4(x))
# 最后一层不进行激活,不做非线性变换
return self.l5(x)
# 换成这个网络就OK了
class Net2(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conv1 = torch.nn.Conv2d(1, 10, kernel_size=5)
self.conv2 = torch.nn.Conv2d(10, 20, kernel_size=5)
self.pooling = torch.nn.MaxPool2d(2)
self.fc = torch.nn.Linear(320, 10)
def forward(self, x):
batch_size = x.size(0)
x = F.relu(self.pooling(self.conv1(x)))
x = F.relu(self.pooling(self.conv2(x)))
x = x.view(batch_size, -1) # flatten
# 最后一层不进行激活,不做非线性变换
x = self.fc(x)
return x
model = Net2()
# 构造损失函数和优化器
criterion = torch.nn.CrossEntropyLoss() # 此函数,需要一个未激活的输入,它将 交叉熵 和 softmax 的计算进行融合。(这样计算更快更稳定!)
optimizer = 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1, momentum=0.5) # momentum:冲量
def train(epoch):
running_loss = 0
for batch_idx, data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0):
# 获得一个批次的输入与标签
inputs, target = data
# 开始训练
optimizer.zero_grad()
# 正向传播
y_pred = model(inputs)
# 计算损失
loss = criterion(y_pred, target)
# 反向传播
loss.backward()
# 更新梯度
optimizer.step()
running_loss = running_loss + loss
if batch_idx % 300 == 299:
print('[%d, %5d] loss: %.3f' % (epoch + 1, batch_idx + 1, running_loss / 300))
running_loss = 0.0
def my_test():
correct = 0
total = 0
# 不计算梯度
with torch.no_grad():
for data in test_loader:
inputs, labels = data
prec = model(inputs)
'''
torch.max(input, dim) 函数
输入:
input是softmax函数输出的一个tensor
dim是max函数索引的维度0/1,0是每列的最大值,1是每行的最大值
输出:
函数会返回两个tensor,第一个tensor是每行的最大值,softmax的输出中最大的是1,
所以第一个tensor是全1的tensor;第二个tensor是每行最大值的索引,这个索引的值正好和预测的数字相等。
'''
_, predicted = torch.max(prec.data, dim=1) # predicated为维度(784,1)的张量
total += labels.size(0)
# 张量之间的比较运算
correct += (predicted == labels).sum().item()
print('accuracy on test set: %d %% ' % (100 * correct / total))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epoch in range(10): # 每轮训练之后,都预测一次
train(epoch)
my_test()
[1, 300] loss: 0.689
[1, 600] loss: 0.214
[1, 900] loss: 0.135
accuracy on test set: 96 %
[2, 300] loss: 0.115
[2, 600] loss: 0.105
[2, 900] loss: 0.084
accuracy on test set: 97 %
[3, 300] loss: 0.081
[3, 600] loss: 0.080
[3, 900] loss: 0.065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4, 300] loss: 0.069
[4, 600] loss: 0.061
[4, 900] loss: 0.059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5, 300] loss: 0.057
[5, 600] loss: 0.050
[5, 900] loss: 0.055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6, 300] loss: 0.050
[6, 600] loss: 0.048
[6, 900] loss: 0.048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7, 300] loss: 0.046
[7, 600] loss: 0.045
[7, 900] loss: 0.043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8, 300] loss: 0.038
[8, 600] loss: 0.045
[8, 900] loss: 0.039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9, 300] loss: 0.040
[9, 600] loss: 0.039
[9, 900] loss: 0.035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10, 300] loss: 0.037
[10, 600] loss: 0.035
[10, 900] loss: 0.035
accuracy on test set: 98 %
非常好,准确率上升1%
?Lenet
最后从第一个商用的神经网络卷积模型来整体看一看:
?图中蓝色线左侧,为特征提取部分,包含了卷积和池化,右边就是全连接层,进行分类。
感觉和我们构建的也差不多~~~
参考资料中的视频都是非常经典的(第二个可以不看),可以反复观看。
参考资料:
【视频课件资料见置顶评论】深度学习入门必学丨神经网络基础丨卷积神经网络丨循环神经网络_哔哩哔哩_bilibili
??????卷积究竟卷了啥?——17分钟了解什么是卷积_哔哩哔哩_bilibili
从“卷积”、到“图像卷积操作”、再到“卷积神经网络”,“卷积”意义的3次改变_哔哩哔哩_bilibili
【数之道 31】使用Excel深度剖析卷积神经网络模型,12分钟理解全部知识点_哔哩哔哩_bilibi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