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互联网企业对金融领域的涉足,在金融行业引起轩然大波,以银行业为代表,几乎所有的金融巨头们都在纷纷讨论与制定应对策略。然而,仔细观察与分析后会发现,虽然表面上相关话题热烈,甚至各种具体的创新与改进行动频繁,但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似乎并不明了:到底是互联网企业的逼宫促进了金融企业对原本就需要并正在进行的改造行动加速,还是从根本上撼动了金融业的优势;另外各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战略层面,也似乎并不那么清晰:互联网模式来了,在我的行业与企业,到底应该是一种自顶而下的全盘创新?还应该是一种自底而上的业务改进?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在这个本应是以业务模式为核心的战略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迄今为止,很少看到对这些问题正面明确的回答。而相比那些具体的改进举措来讲,搞清这些恰恰是最重要的,并且针对不同的行业与企业可能都不尽相同。本文提出互联网金融创新战略、金融互联网改造战略与新技术改进战略三种策略供金融企业选择,企业的互联网应对战略应该是有机融合这三者的全集,正所谓三位一体。
支付宝,小微贷,余额宝,甚至卖保险…...,这些原本应该属于金融行业的专利业务,在以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展起来了,并且来势凶猛。起码从表面上看,传统金融大鳄们的反应异常激烈:从媒体上看,大牌金融业的高层领导人们几乎都在强调本企业对互联网业务模式及相关技术的重视,并表态决心做出改变;从实际业务行动上看,善融商务,民生电子商务,招行微信银行,工行逸贷等等,招术频繁而出,大有敢叫日月换新天之势;从IT科技来看,企业的科技部门大都在探讨与研究互联网与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定位与使用……,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这个汹涌而来的互联网金融浪潮,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体上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从业务模式上讲,未来金融业务发展的大趋势要向互联网双边平台转移,实体网点与经理人的作用将逐渐减弱,甚至可能完全消失;从技术体系上讲,以Hadoop为代表的大数据技术将占据主流,传统的技术方法将逐渐边缘化”。而其理论基础是:金融产品是虚拟的,是数字化的,是最适合被互联网模式实现的;其实践依据是,淘宝在业务与技术上都成功了!
仔细观察的话,还可以发现,在众人火热追捧的互联网金融浪潮中,还有很多令人模糊不清的地方:
这种不清晰首先表现在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层面,也就是指金融企业应对互联网模式冲击的高阶策略!这里认为,对某个具体的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便利性,甚至扩展了客户群,这种种业务创新或改进,或许是金融企业原本就应该做的!而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的涉足,或许只是加快了这些业务改进的实现而已,它们能算做是对互联网企业冲击的战略应对吗?在这个层面,应该说多数金融企业目前并不是很明确。
其次,虽然金融产品具有虚拟化、数字化的特征,但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这个核心竞争力会不会被互联网模式完全颠覆?例如,银行业的许多核心产品,目前仍然被公认为是不适合完全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的,这与纯粹的电商行业是不同的,互联网对它们到底能影响到什么程度?再如,可以认为保险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它的精算体系,互联网模式会怎么样颠覆它?对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为:“互联网”与“金融”的具体关系究竟如何?哪些是被冲击的,哪些不是被冲击的?无论答案究竟如何,起码现很少见到从这个角度出发认真分析并得出令人不得不信服的结论的。
另外,相信很多人同意这样的说法:“淘宝等互联网企业搞金融,实际上是照顾那些传统金融业没有照顾到的客户群(据说是80%),金融企业绝对不能放弃这80%客户群”,并据此得出结论:传统金融企业必须搞互联网金融,抢占这些客户!这个逻辑初听起来是很顺畅的,但如果认真思考,同样会感到有些困惑:银行到底是要原样搞一个如淘宝那样的纯电商平台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因为淘宝的创新金融模式能得以实施,实际是由于其面向实体商品的交易平台粘住了大量的客户及其交付行为)?还是需要通过对现有业务的互联网模式改造来实现该目标(这似乎并不现实)?或者说需要创造出许多新的适合在互联网上进行的金融业务来(但这样做又如何能与上面所说的那80%客户挂钩)?对这些问题,也很少有经过认真分析后得出答案的。
同样,在技术领域也有很多不清晰的地方。例如Hadoop等大数据技术,到底在金融业有哪些靠谱的应用场景?到底有几个应用场景是不采用这种技术就不行的?从现在的状况看,几乎大都是“为了Hadoop而Hadoop”,就连那个最典型的“日志分析”的案例,仔细分析的话,似乎也不见得非要采用Hadoop不可。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企业的互联网金融战略问题。我们需要抛开某个具体的业务或技术改进,在宏观高阶的层面,采用自顶而下的思维方式,对如何面对互联网模式的冲击,给出明确的策略性指导意见。个人认为,这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浪潮中最关键的要素。同时需要清楚:虽然同为金融业,对不同的行业,这个答案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对银行业与保险业,策略就应该有所不同;另外,即使在同一行业,对不同特色的企业,答案也可能不同。如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小的商业银行,其策略也应该有所不同。
但本文认为,无论如何,各个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应对战略都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这里我们分别将其称为互联网金融创新战略、金融互联网改造战略与新技术改进战略。
第一,就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战略。即是指:企业以全面创新的思路,突破金融行业的限制,向全新的互联网金融双边平台领域进军。在这个双边平台上,不一定是要以经营其擅长的金融产品为主(当然可以包括经过互联网模式与流程改造的部分金融服务),但一定要充分结合本行业、本企业的优势,而不应该完全以普通电商的形式与淘宝等互联网企业硬拼!有些读者可能会问,金融企业搞这种平台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说其核心目标一定不是促进或者提高现有金融服务的业绩,而是利用自有优势抢占双边平台,吸引并粘住网络客户群体,并抢占大数据资源!我们知道,在未来的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决策需要基于全社会互联互通的大数据进行,“数据驱动运营”是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理念,是未来企业生存的核心生命力,也是互联网业务模式的本质所在(作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与大数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认为它们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视角的表现)。但很明显,传统金融行业所掌握的交易数据是远远不够支撑这种策略的,重要的大数据资源往往会被互联网双边平台所霸占,并且根据70/20/10法则,这种霸占会呈迅速增长的态势。因此,如果失去平台优势,就意味着失去了掌握大数据的机会,甚至会被数据资源的拥有者所控制,这对企业发展来讲,是致命的!这才是金融企业必须进军互联网双边平台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促进营销,提高效率。当然,进军双边平台,也不一定要完全重建,企业也可以采用与已有的互联网企业深入融合的策略来达到抢占平台资源的目标,但应该不是对原有网银或者网销平台的扩展。另外,即使这个平台之上不销售任何金融产品,但它必须做到的是:与金融企业原有的业务互动与融合,与金融企业原有的客户群互动与融合。
第二,就是金融互联网改造战略。这是指企业依托互联网模式,对现有的业务进行改造。目前为止,很多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举措实际是属于该战略之下的行为。金融业务的互联网改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提高交互性;二是实现个性化;三是以数据驱动运营,即企业采用数据分析来指导企业业务的策略、习惯与方法。个人认为,某些银行目前在进行的电子银行改造工作,实际上就是属于这个领域的内容。
第三,就是新技术改进战略。本文认为,无论我们如何定义新技术,广义的也好,狭义的也好,以AI、大数据、微服务、区块链乃至元宇宙相关等技术并不会全面颠覆传统金融业现有的体系,它们应该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本文将互联网金融战略中新技术的定位,总结为这样一句话:“业务上是创新,技术上是补充;业务上是改造,技术上是改进”。但无论如何,有机融合各种新技术方法,对现有的数据及至IT体系进行重新规划与改进,是所有企业现阶段必须开展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IT做好有效支撑一切业务战略决策的准备,那时,企业的IT工作者可以说:我们技术上Ready了,无论你业务上如何决定,都没有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企业应对互联网模式冲击的战略,如果站在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新数字化战略,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如何将它们融合起来,需要企业依据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进行详细的规划。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金融企业的互联网应对战略,应该是以上三者并行的,并能有机融合以上三者的全集,正所谓三位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