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 apiA(object: callback(){
获取 —> 结果A
调用 —> 接口AB执行完毕检测方法()
} )
fun apiB(object: callback(){
获取 —> 结果A
调用 —> 接口AB执行完毕检测方法()
} )
fun 接口AB执行完毕检测方法(){
if( 结果A!=null && 结果B!=null ){
apiC(结果A , 结果B, object: callback(){
调用 —> apiD(结果C)
}
}
}
// 开始执行
fun start(){
apiA();
apiB();
}
可以看出,在整个执行流程中都充满了callback,并且接口A与B之间的相互监测是否执行完毕也会多写很多代码。如果这种逻辑再稍微复杂点,简直就是回调地狱,代码的阅读体验也会变的越来越差。当然我们可以使用Handler等消息通知方式来统一处理,但是阅读体验也是提升有限。
以上不便,其归根结底是因为线程是系统调度的,系统控制线程的执行结束,我们开发者在主线程中是无法得知线程何时执行结束,只能等待线程自己通知我们。
协程的优势
而上述场景使用协程来实现,其实现逻辑大致如下:
val 结果A = 协程A执行()
val 结果B = 协程B执行()
val 结果C = 协程C执行(结果A, 结果B)
协程D执行(结果C)
PS:此处特别提示一点,上述协程A与B的逻辑看起来是协程A先执行完后再协程B执行,但其实A、B也是并发执行的
从上述流程中不难看出,其写法直接从异步代码写法变成了同步代码写法,逻辑瞬间清晰了很多,少了很多callback,代码的阅读体验也是直线上升。而这都归功于协程可以灵活的在不同线程之间切换,开发者可以明确的控制协程的结束,再也不用被动的等待通知。说到此处,有的同学可能就想到了RxJava,两者都能实现我们想要的效果,不过两者的设计理念并不相同,语法也是天差地别,有兴趣的同学两者可以都了解一下。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点,协程可以将异步编码简化,用同步的方式写异步,开发者可以灵活的控制协程的执行与结束以及线程的切换。而这也是我们在Android开发中最在意的特性,协程的其他优点我们暂时不必去了解。
二、导入协程
目前高版本的Android Studio添加Kotlin支持时,已经自动添加Kotlin协程支持了,如果不能使用协程,可以添加如下依赖
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kotlinx:kotlinx-coroutines-core:1.3.5"
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kotlinx:kotlinx-coroutines-android:1.3.5"
三、协程的几种使用方式
1. runBlocking
runBlocking {
getUserInfo(userId)
}
此方法一般不推荐使用,因为它会阻塞线程
2. GlobalScope.launch
GlobalScope.launch {
getUserInfo(userId)
}
此种方法需要慎用,虽然它不会阻塞线程,但是它的生命周期与app一致,并且不能取消
3. 自行创建CoroutineScope
// 此处的context是CoroutineContext,和Activity继承的Context不是同一个东西
val coroutineScope = CoroutineScope(context)
coroutineScope.launch {
getUserInfo(userId)
}
此方法比较推荐,使用此方法我们可以灵活的控制协程的生命周期。所以下面我们主要介绍此种方式的协程使用方式,其他两种方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了解。
四、协程的简单使用
协程目前常用的几个方法有launch 、withContext 以及async/await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launch 与withContext ,async/await 留到下章与suspend 一起讲解。
launch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launch 的源码,简单了解一下launch 是什么!
public fun CoroutineScope.launch(
context: CoroutineContext = EmptyCoroutineContext,
start: CoroutineStart = CoroutineStart.DEFAULT,
block: suspend CoroutineScope.() -> Unit
): Job {
val newContext = newCoroutineContext(context)
val coroutine = if (start.isLazy)
LazyStandaloneCoroutine(newContext, block) else
StandaloneCoroutine(newContext, active = true)
coroutine.start(start, coroutine, block)
return coroutine
}
可以看出,launch 是CoroutineScope 的扩展函数(即launch是CoroutineScope的内部函数),并且最后返回了一个新的协程(即创建了新的Coroutine),具体实现我们暂且不管。其使用方法如下:
// 切换到主线程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
}
// 切换到IO线程执行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
}
// 小例子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val userInfo = getUserInfo()
}
tv_name = "xxx"
我们可以通过指定Dispatchers 来切换到不同的线程,如果不指定,则协程默认在其所处方法的线程中执行任务。在{ } 中的代码就是协程需要执行的代码块,在最后的小例子中,tv_name = "xxx" 并不会等待getUserInfo() 执行完毕才执行,因为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 的执行并不会阻塞UI线程的执行,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IO) { } 就相当于是另开了一个线程,就如同new Thread().start() 一样。所以协程与其外部线程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理清,我们再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看下协程内部:
coroutineScope.launch(Dispatchers.Main) {
tv_name.text = "xxx"
// 切换到IO线程
launch(Dispatchers.IO){
// 获取用户信息
val userInfo = getUserInfo()
// 切换到UI线程
launch(Dispatchers.Main){
// 修改用户名显示
tv_name.text = userInfo.username
// 切换到IO线程
launch(Dispatchers.IO) {
// 获取消息列表
val msgList = getMessageList(userInfo.tok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