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SPI串行外设接口?
1.1 定义
SPI是串行外设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的缩写,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并且在芯片的管脚上只占用四根线,节约了芯片的管脚,同时为PCB的布局上节省空间,提供方便,正是出于这种简单易用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比如AT91RM9200。
1.2SPI协议概括
SPI总线是一种4线总线,因其硬件功能很强,所以与SPI有关的软件就相当简单,使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正是因为这种简单易用的特性,越来越多的芯片集成了这种通信协议,比如AT91RM9200。SPI是一种高速、高效率的串行接口技术。通常由一个主模块和一个或多个从模块组成,主模块选择一个从模块进行同步通信,从而完成数据的交换。SPI是一个环形结构,通信时需要至少4根线(事实上在单向传输时3根线也可以)。 SPI的通信原理很简单,它以主从方式工作,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需要至少4根线,事实上3根也可以(单向传输时)。也是所有基于SPI的设备共有的,它们是MISO(主设备数据输入)、MOSI(主设备数据输出)、SCLK(时钟)、CS(片选)。 (1)MISO– Master Input Slave Output,主设备数据输入,从设备数据输出; (2)MOSI– Master Output Slave Input,主设备数据输出,从设备数据输入; (3)SCLK – Serial Clock,时钟信号,由主设备产生; (4)CS – Chip Select,从设备使能信号,由主设备控制。
其中,CS是从芯片是否被主芯片选中的控制信号,也就是说只有片选信号为预先规定的使能信号时(高电位或低电位),主芯片对此从芯片的操作才有效。这就使在同一条总线上连接多个SPI设备成为可能。 接下来就负责通讯的3根线了。通讯是通过数据交换完成的,这里先要知道SPI是串行通讯协议,也就是说数据是一位一位的传输的。这就是SCLK时钟线存在的原因,由SCLK提供时钟脉冲,SDI,SDO则基于此脉冲完成数据传输。数据输出通过 SDO线,数据在时钟上升沿或下降沿时改变,在紧接着的下降沿或上升沿被读取。完成一位数据传输,输入也使用同样原理。因此,至少需要8次时钟信号的改变(上沿和下沿为一次),才能完成8位数据的传输。 时钟信号线SCLK只能由主设备控制,从设备不能控制。同样,在一个基于SPI的设备中,至少有一个主设备。这样的传输方式有一个优点,在数据位的传输过程中可以暂停,也就是时钟的周期可以为不等宽,因为时钟线由主设备控制,当没有时钟跳变时,从设备不采集或传送数据。SPI还是一个数据交换协议:因为SPI的数据输入和输出线独立,所以允许同时完成数据的输入和输出。芯片集成的SPI串行同步时钟极性和相位可以通过寄存器配置,IO模拟的SPI串行同步时钟需要根据从设备支持的时钟极性和相位来通讯。 最后,SPI接口的一个缺点:没有指定的流控制,没有应答机制确认是否接收到数据。 SPI的片选可以扩充选择16个外设,这时PCS输出=NPCS,说NPCS0 3接4-16译码器,这个译码器是需要外接4-16译码器,译码器的输入为NPCS0~3,输出用于16个外设的选择。
二、0.96寸OLED显示屏显示数据
2.1 所使用的工作
keil5 + STM32F103C8最小开发版 + 0.96寸OLED显示屏
2.2 0.96寸OLED显示屏相关介绍
http://www.lcdwiki.com/zh/0.96inch_SPI_OLED_Module
2.3 串口的连接
我使用的是SPI总线的具体接法如下
三、代码
使用的是给出的样本代码,但由于并没有STM32F103C8这个种类,就用同一个系列的STM32F103RC,进去之后先在目标管理选项中里更改设备
再宏定义那里改一下大小 这里面的汉字和其他ASCII码都是用字膜显示的,打开gui.c里的oledfont.h文件,会发现这些的字膜都是定义好的。
但是如果我们在test.c里写一个没出现的过汉字,就会发现这个字显示不出来!!! 这是因为除了已经定义的字模,其他的字模都需要自己去定义。 定义好了如下: 需要显示的话就需要自己加字膜了,这里我们可以用下面PCtoLCD2002完美版工具生成汉字字膜,但是得注意这个字模的设置选项,以及代码中字模的一般标准形式(这都需要自己去改)。
显示效果
四、滚动起来
滚动很简单将main函数改一下,因为让屏幕滚动平移的代码都在头文件中,直接调用就好了:
#include "delay.h"
#include "sys.h"
#include "oled.h"
#include "gui.h"
#include "test.h"
int main(void)
{
delay_init();
NVIC_Configuration();
OLED_Init();
OLED_Clear(0);
OLED_WR_Byte(0x2E,OLED_CMD);
OLED_WR_Byte(0x27,OLED_CMD);
OLED_WR_Byte(0x00,OLED_CMD);
OLED_WR_Byte(0x00,OLED_CMD);
OLED_WR_Byte(0x07,OLED_CMD);
OLED_WR_Byte(0x07,OLED_CMD);
OLED_WR_Byte(0x00,OLED_CMD);
OLED_WR_Byte(0xFF,OLED_CMD);
TEST_MainPage();
OLED_WR_Byte(0x2F,OLED_CMD);
while(1)
{
}
}
运行结果:
五、总结
这次的实验算是对OLED屏的显示原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为后面的温度采集显示搭起了第一块砖。
六、参考资料
http://www.lcdwiki.com/zh/0.96inch_SPI_OLED_Module#.E6.8E.A5.E5.8F.A3.E5.AE.9A.E4.B9.89 http://www.lcdwiki.com/res/MSP096X/0.96inch_OLED_SPI_Module_MSP096X_User_Manual_CN.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