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2C总线通信协议
- I2C通讯协议(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由Philps公司开发的,由于它引脚少,硬件实现简单,可扩展性强,不需要USART、CAN等通讯协议的外部收发设备,现在被广泛地使用在系统内多个集成电路(IC)间的通讯。
在计算机科学里,大部分复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分层来简化。如芯片被分为内核层和片上外设;STM32标准库则是在寄存器与用户代码之间的软件层。对于通讯协议,我们也以分层的方式来理解,最基本的是把它分为物理层和协议层。物理层规定通讯系统中具有机械、电子功能部分的特性,确保原始数据在物理媒体的传输。协议层主要规定通讯逻辑,统一收发双方的数据打包、解包标准。简单来说物理层规定我们用嘴巴还是用肢体来交流,协议层则规定我们用中文还是英文来交流。
1.1 I2C总线的物理层
- I2C总线物理层由两根线组成:串行时钟线SCL、串行数据线SDA。由于这两根线都是开漏输出结构,因此必须都接上拉电阻到高电平,因此当总线处于空闲状态时,两根线都处于高电平状态。下图为I2C总线的物理层示意图。
1.2 I2C总线的协议层:
I2C总线上的每一个设备都可以作为主设备或者从设备,而且每一个设备都会对应一个唯一的设备地址。通常的我们将CPU模块作为主设备,而挂接在总线上的其他设备作为从设备。I2C总线上的主设备与从设备之间以8字节为单位进行双向数据传输,并且每个单位后还须跟着一位ACK位。其中数据在SCL处于低电平时被放到SDA数据线上,在SCL处于高电平时进行数据的采样。下图是I2C总线的数据传输协议时序图。I2C总线的传输时序包括:开始条件、地址帧、数据帧、停止条件、重复开始条件。
开始条件:标识传输正式开始,当SCL处于高电平时,SDA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这样所有Slave设备都会知道传输已经开始。
地址帧:地址帧总是在一次通信的最开始出现,通常包括7位的设备地址(MSB)和最后1位的读写控制位(1表示读,0表示写)。接下来是1位的NACK/ACK,当这8位地址发送完成后,Slave设备获得SDA的控制权,此时Slave设备应该在第9个时钟脉冲之前回复一个ACK(将SDA拉低)以表示数据接收正常,否则表示数据接受失败,控制权交由Master设备处理。
数据帧:在地址帧发送之后,就可以开始传送数据了。每个数据帧8位,数据帧的数量可以是任意的,直到产生停止条件。每一个8位数据传输完成之后,接收方就需要回复一个ACK/NACK。
停止条件:当所有数据都发送完成时,当SCL处于高电平时,SDA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除了开始条件和停止条件,在正常的数据传输过程中,当SCL处于高电平时,SDA上的值不能变化,否则会意外产生停止条件。
重复开始条件:有时Master设备需要在一次通信中进行多次消息交换(例如切换读写操作等),并且不希望其他Master设备干扰,这时可以使用重复开始条件。再一次通信中,Master设备可以产生多次开始条件来完成多次信息交换,最后在产生一个停止条件结束整个通信过程。
二、AHT20数据采集
#include "delay.h"
#include "usart.h"
#include "bsp_i2c.h"
int main(void)
{
delay_init();
uart_init(115200);
IIC_Init();
while(1)
{
printf("温度湿度显示");
read_AHT20_once();
delay_ms(1500);
}
}
void read_AHT20_once(void)
{
delay_ms(10);
reset_AHT20();
delay_ms(10);
init_AHT20();
delay_ms(10);
startMeasure_AHT20();
delay_ms(80);
read_AHT20();
delay_ms(5);
}
void read_AHT20(void)
{
uint8_t i;
for(i=0; i<6; i++)
{
readByte[i]=0;
}
I2C_Start();
I2C_WriteByte(0x71);
ack_status = Receive_ACK();
readByte[0]= I2C_ReadByte();
Send_ACK();
readByte[1]= I2C_ReadByte();
Send_ACK();
readByte[2]= I2C_ReadByte();
Send_ACK();
readByte[3]= I2C_ReadByte();
Send_ACK();
readByte[4]= I2C_ReadByte();
Send_ACK();
readByte[5]= I2C_ReadByte();
SendNot_Ack();
I2C_Stop();
if( (readByte[0] & 0x68) == 0x08 )
{
H1 = readByte[1];
H1 = (H1<<8) | readByte[2];
H1 = (H1<<8) | readByte[3];
H1 = H1>>4;
H1 = (H1*1000)/1024/1024;
T1 = readByte[3];
T1 = T1 & 0x0000000F;
T1 = (T1<<8) | readByte[4];
T1 = (T1<<8) | readByte[5];
T1 = (T1*2000)/1024/1024 - 500;
AHT20_OutData[0] = (H1>>8) & 0x000000FF;
AHT20_OutData[1] = H1 & 0x000000FF;
AHT20_OutData[2] = (T1>>8) & 0x000000FF;
AHT20_OutData[3] = T1 & 0x000000FF;
}
else
{
AHT20_OutData[0] = 0xFF;
AHT20_OutData[1] = 0xFF;
AHT20_OutData[2] = 0xFF;
AHT20_OutData[3] = 0xFF;
printf("读取失败!!!");
}
printf("\r\n");
printf("温度:%d%d.%d",T1/100,(T1/10)%10,T1%10);
printf("湿度:%d%d.%d",H1/100,(H1/10)%10,H1%10);
printf("\r\n");
}
AHT20温湿度传感器的数据采集
三、SPI协议
- SPI 是英语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串行外围设备接口。是Motorola(摩托罗拉)首先在其MC68HCXX系列处理器上定义的。
SPI,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并且在芯片的管脚上只占用四根线,节约了芯片的管脚,同时为PCB的布局上节省空间,提供方便,主要应用在 EEPROM,FLASH,实时时钟,AD转换器,还有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数字信号解码器之间。 - SPI主从模式
SPI分为主、从两种模式,一个SPI通讯系统需要包含一个(且只能是一个)主设备,一个或多个从设备。提供时钟的为主设备(Master),接收时钟的设备为从设备(Slave),SPI接口的读写操作,都是由主设备发起。当存在多个从设备时,通过各自的片选信号进行管理。 SPI是全双工且SPI没有定义速度限制,一般的实现通常能达到甚至超过10 Mbps - SPI信号线
SPI接口一般使用四条信号线通信: SDI(数据输入),SDO(数据输出),SCK(时钟),CS(片选) MISO: 主设备输入/从设备输出引脚。该引脚在从模式下发送数据,在主模式下接收数据。 MOSI: 主设备输出/从设备输入引脚。该引脚在主模式下发送数据,在从模式下接收数据。 SCLK:串行时钟信号,由主设备产生。 CS/SS:从设备片选信号,由主设备控制。它的功能是用来作为“片选引脚”,也就是选择指定的从设备,让主设备可以单独地与特定从设备通讯,避免数据线上的冲突。 硬件上为4根线。 - SPI数据发送接收
SPI主机和从机都有一个串行移位寄存器,主机通过向它的SPI串行寄存器写入一个字节来发起一次传输。 首先拉低对应SS信号线,表示与该设备进行通信 主机通过发送SCLK时钟信号,来告诉从机写数据或者读数据 这里要注意,SCLK时钟信号可能是低电平有效,也可能是高电平有效,因为SPI有四种模式,这个我们在下面会介绍 主机(Master)将要发送的数据写到发送数据缓存区(Menory),缓存区经过移位寄存器(0~7),串行移位寄存器通过MOSI信号线将字节一位一位的移出去传送给从机,,同时MISO接口接收到的数据经过移位寄存器一位一位的移到接收缓存区。 从机(Slave)也将自己的串行移位寄存器(0~7)中的内容通过MISO信号线返回给主机。同时通过MOSI信号线接收主机发送的数据,这样,两个移位寄存器中的内容就被交换。
四、OLED显示数据
int main(void)
{
delay_init();
NVIC_Configuration();
OLED_Init();
OLED_Clear(0);
void TEST_MainPage(void)
{
GUI_ShowString(28,0,"Suehiroshi",16,1);
GUI_ShowCHinese(28,20,16,"浩",1);
GUI_ShowString(4,48,"631907060221",16,1);
delay_ms(1500);
delay_ms(1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