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吞噬世界,Service/AI吞噬软件 ——开源吞噬一切,得开发者者得天下
Marc Andreessen作为网景浏览器创造者和风险投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的联合创始人是一位创新者和创造者,是少数几个开创了超过10亿人使用的软件的人之一,也是少数几个建立多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公司的人之一。在2011年华尔街日报上撰文“软件正在吞噬世界”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代。 的确在过去的十年里,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所有的音乐公司(iTunes),招聘公司(LinkedIn)、手机公司(苹果),更多的电商平台亚马逊、阿里、京东本质上都是软件公司,金融业比拼的现在也是Fintech背后的软件人才,迪士尼还是皮克斯也都是用软件渲染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效果,应该有理由相信,未来哪家公司又不是软件公司呢?
随着云服务的兴起,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的超大规模云产品,终于让大家看到了软件服务才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所有软件旧产品都在迁移到SaaS。因此,公司不再购买软件,他们购买软件提供的服务。当然,AI作为一种使能技术,和服务一起正在吞噬软件。 随着5G2B业务的深入开展和过去两三年产业界的探索与试点,终于发现目前还是有传统制造业等重型垂直行业目前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仍然在艰难前行。 微软新任董事长纳德拉最新一次演讲中提到未来人类社会仍然有5亿个APP等待开发,工信部在工业互联网指导书中提出到2023年有50万个工业APP需要被开发出来。再来看微软最新的收购Github和LinkedIn以及其开源VSCode等举措就不难理解拥抱开发者的决心和能力。而工业界巨头西门子、达索和GE也都早已在数字孪生、工业软件赛道深耕布局多年,通过卖卖卖和买买买早已纷纷成为软件公司构筑了平台和生态。在西门子的MindSpherr和社区据说汇聚了9万能开发工业APP的开发者,这背后当然离不开其低码平台Mendix。 所有这些数据摆到一起,突然让人不由得反躬自问,我们在电信行业深耕这么多年,作为ICT的领头产业,整个CT产业有多少软件开发人员呢?以中国为例,电信领域运营商,服务集成商,设备制造商加起来从业者可能有三百万人左右,抛去设备商的开发人员,可能真正能做软件开发的就是几千人而已。再来看5G2B将要服务的重型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如宝钢、三一等的确都建立了自己的平台,但大多数煤矿,工厂其实是很难有一只软件开发团队,更不用说高薪才能聘请的AI算法博士了。 如果说从过去一段时间行业数字化最大要总结和吸取的教训就是,如果一个甲方或企业其自身如果软件能力比较低,甚至没有一定数量的软件工程师,那么无论服务商或供应商多努力都会让项目陷入各种“泥潭”。为什么有开不完的协调会?为什么那么多“定制化”需求?为什么项目漫漫无期?就是没有用软件去解决问题,而是用“协调”和“沟通”来试图解决。 所以有理由大胆推测,未来某个行业或某个特定企业数字化进程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或企业所拥有的软件工程师或开发者的数量和质量。 得开发者者得天下,未来一切To C,还是To B,终究都会是To D(Developer)。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数字化时代,应该有数字化的文化和知识,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的思维才能对物理世界进行合理的抽象和建模,才能用软件、算法、平台来面对多姿多彩的产业需求,甚至不畏惧,不拒绝需求去拥抱和创造多样化、个性化,而不是像前工业时代那样通过规模制造来抑制了个性化。 那么怎么才能有足够的开发者呢?开源无疑是产业互通、协作、培育软件文化和更多行业专家与软件工程师,共同设计、共同开发,降低软件门槛最好的产业手段。闭源软件开发商虽然可能是技术的专家,但是并不一定是业务或者场景的专家,软件进化的速度受限于开发团队和产品经理自己的认知和见识的进化速度,除非开发商强大到能够持续引领整个行业的进化方向,否则无解,而事实上到今天没有任何企业可以垄断整个行业。
只要你是闭源的,这个问题又足够普遍且高价值,那么长远来看一定会有一个开源的解决方案吞掉一切。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和代码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代码在这里其实并不是核心竞争力。真正懂软件的人都知道,永远不断在学习和实践的工程师,开发者才是关键,而软件更是只有迭代,迭代,迭代,只有高速迭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毫无疑问,开源社区凝聚了最优秀,最有活力的开发者,代码只是交流协作的工具,社区+代码+迭代才是关键。
大教堂终究会倒下,而集市将永存,期待更多行业能加入到开源产业平台中来,共建开源软件社区、土壤,让ICT产业的树木、森林长在最肥沃的ICT黑土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