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RM),是国际标准组织(ISO)提出的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简称OSI。 OSI将整个计算机网络通信体系分为7层:
2台主机之间的通信,OSI数据传输过程: 两主机通信的过程,从发送者(主机A)到接收者(主机B),属于从应用层 -> 物理层封装,然后传输到远端,再从物理层(主机B) -> 应用层解封装的过程。
应用层: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则该请求必定是由应用层的某一应用程序产生。这些程序在应用层需要有不同的接口,当用户发送某一请求时,根据请求内容遵循协议,会封装请求,之后把数据交给表示层。 表示层:表示层会再次封装,以某种通信双方都可以识别的编码格式保存请求信息,之后数据就到了会话层。 会话层:向目标地址建立会话通道,这时数据就到了传输层。 传输层:会话通道建立后,为了保证数据传输中的可靠性,就需要在数据传输的构成当中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分段,编号,差错校验,确认、重传等等。根据设定好的协议(TCP/UDP),向目标地址(ip+端口)发送数据,这时数据就到了网络层。 网络层:网络层中必须要将传输层中处理完成的数据再次封装,添加上自己的地址信息和对端接受者的地址信息,并且要在网络中找到一条由自己到接收者最好的路径。然后按照最佳路径发送到网络中。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的数据再次进行封装,该层会添加能唯一标识每台设备的地址信息(MAC地址),是这个数据在相邻的两个设备之间一段一段的传输。最终到达目的地。 物理层:物理层将数据链路层的数据转换成电流传输的物理线路 主机B从网络中拿到对应的电信号,再从OSI物理层 -> 应用层逐一解析,直至在应用程序中获取到主机A发送来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