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信子网、资源子网
这两个名词是在教科书上未提及的概念,但在别的书上可看到,划分是以逻辑功能为依据的,将数据处理和通信处理分开。
- 通信子网:负责为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交换和控制能力,由各种网络通信设备(例如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和通信链路组成,其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 资源子网:负责全网数据处理业务,向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和资源共享功能等,其是面向用户的。
2、面向连接、无连接
这两个的区别点就在于需不需要建立一条通信线路,我们在看网络核心部分所使用的交换技术时,只有电路交换是使用的面向连接的方式,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都是无连接的方式。
- 面向连接:在通信时有建立连接,使用连接和释放连接3个过程【电话系统是一个典型模式:打电话,通话中,挂断】。
- 无连接:在通信时无需建立连接,只是把每个带有目的地址的包传到线路上,由系统选定线路传播【邮政系统是一个典型模式:写信时要写,发送邮编地址信息和接收邮编地址信息,然后邮政自行选定线路送到收信人手中】。
3、速率、带宽(时域)
速率和带宽(时域)在单位是相同的都为bit/s,从教科书上上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看几乎是同义词,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下面的带宽都指的是时域带宽。
-我们在看待速率和带宽时,应该是每单个都分为两类的,一类是链路速率和链路带宽,这类是额定值或者标称值,还有一类是实际速率和实际带宽,这类是我们在网络中实际使用的运行值。
- 知乎上有个回答。我觉得描述的很好,截个图过来,(有个小错误第一句的带宽英文拼写,别的挺好):
引用问答链接
4、传输时延、传播时延
这两个比较容易弄混,传输时延就是发送时延,所以我们尽量采用发送时延,看公式就懂了,传输时延在机器内部的发送器中发生,其跟数据量成正比,传播时延在机器外的传输信道媒体上发生,其跟信道长度成正比。
- 传输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
-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电磁波 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率是光速 = 3.010^5 km/s、 在铜线电缆中的传播速率 = 2.310^5 km/s、 在光纤中的传播速率 = 2.0*10^5 km/s】 上面的电磁波在各个介质中的传播速率我们可以看到,在光纤中的比铜线电缆的是要低的,所以对于高速网络链路,提高的只是发送速率,减少的就只有发送时延,即传输时延。
5、利用率
利用率这里不是越高越好,一般>=30%就很拥堵了,需要扩容,增加线路带宽。
6、服务的分类
- 服务:通俗的理解就是下层给上层的接口,可供其调用,服务是垂直的。(只有高一层实体看的见的功能才称为服务)
- 服务分3类: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有应答和无应答、可靠和不可靠。
7 、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我们先要知道实体是啥表示什么东西,实体是一个抽象名词,表示任何发送或接收消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然后再知道一下这里的透明指的是啥,这里的透明是指上面的实体不需要知道下面的协议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只需要知道自己要用到协议中的任一接口的作用,就可以直接使用了,就好比你买了台小霸王游戏机,你只要知道如何玩如何闯关即可,并不需要每一步如何通过协议代码实现。
8、关于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如何简单理解
语法:怎么讲、语义:讲什么、同步:执行顺序
9、七层协议体系、四层协议体系、五层协议体系
- 七层:OSI;
- 四层:TCP/IP;
- 五层:没名字,用来学习的,七层太复杂,四层太简单,所以拎了个五层,大家学一学。
- 七层与四层的对比:四层的应用层在七层中包括应用层、表示层(数据格式的转换,表示出用户看的懂的数据格式)、会话层(对话管理),四层的网络接口层在七层中包括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