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网络历史
- 第一代:50年代中~60年代初,以单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主机内部通信,把远程的输入输出设备通过通信线路直接和计算机的主机相连,用户在终端输入信息的同时,主机也能处理信息,最后再将处理结果通过通信线路回送给远程用户。 - 第二代:60年代中~70年代初,计算机之间互联网络
主机间通信,主机既做数据处理,又做通信,出现不同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 第三代:70年代中~80年代末,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发展
- ARPANET的标准协议
1)用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2)能够连接不同类型的计算机 3)所有网络结点都同等重要 4)必须有冗余的路由 5)网络结构尽可能简单,但是能非常可靠地传送数据
由于技术不足,相同厂家、相同型号的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但是不同厂家、不同型号的计算机无法进行数据通信。
-
TCP/IP协议 该网络通信协议的出现,使得不同计算机之间得以实现数据通信,为计算机网络得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ISO的ISO/RM规范
2 OSI/RM模型
1984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出因特网的协议规范OSI/RM,为开放式互联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 OSI/RM: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2.1 OSI/RM七层模型结构
物理层
- 物理层:只负责传输二进制比特流
功能: 1)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从数据链路层接收数据,并按规定形式的信号和格式将数据发送。 2)向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将二进制比特流转换成数据链路层可以解析的格式)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上层数据封装成 帧
帧:数据链路层完成从物理层到网络层的过度、准备工作 功能: 1)传输管理:为网络提供低出错率、高可靠性的数据链路 2)流量控制:协调主机和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率
网络层
- 网络层:路由寻址和广播
路由寻址:在路由器上从一个接口接收到数据包,根据数据包所携带的目的地址定向转发到对应接口(定向传送) 广播:发送和接收消息 功能: 1)路由选择与中断 2)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 3)控制流量,以防网络过于拥挤 4)建立和撤销网络连接 5)根据传输层的要求来选择服务
传输层
- 传输层:建立一个可靠的端到端连接,包括数据核对和初步整理
功能: 1)建立、维护和撤销传输连接——端对端连接 2)控制流量、差错控制(使高层收到的数据几乎完整无差错) 3)选择合适的网络服务层服务以实现其功能 4)提供数据的编号、排序、拼接以及重要同步功能
会话层
- 会话层:建立、维护、拆除会话,为端系统的应用程序之间提供对话控制机制
(数据传输的“中间商”角色,负责数据传输的“售后服务”) 功能: 1)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 2)管理会话 3)同步数据
表示层
- 表示层:表示数据形式,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
功能: 1)代表应用层协商数据表示 2)完成对传输数据的转化,如格式化、加/解密、压缩/解压
应用层
-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需要
功能: 提供OSI用户服务,如事务处理、文件传输、数据检索、网络管理、加密
2.2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通信原理
- 数据通信原理:
发送端自上而下传输(直到物理层),接收端自下而上传输(知道发送端发起 通信的层次) - 对等会话原理:
发送端和接收端只有在对等层才能进行通信,不同层次传输的数据格式不同: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报文方式 传输层——报文或报文分段 网络层——分组 数据链路层——帧 物理层——比特流 发送端每经过一层(物理层除外)都要在原数据上进行协议封装,即最前面加装一个本层所使用协议的协议头;接收端每经过一层都要对原数据进行协议解封装,即去掉原数据最前面的上层协议头。
3 TCP/IP
3.1 网络接口层
功能: 在物理连接(网线和电脑之间)之上,实现逻辑链路(用到的协议)的连接(拨号连接)
- SLIP(Serial line Internet Protocol)串行线路网际协议
- 在串行线路上封装IP数据报
- 用于拨号连接
- 缺点:没有差错校验机制
差错校验机制:每一端必须知道对方的IP地址,没有办法把本端的IP地址通知给另一端;如果一条串行线路用于SLIP,那么它不能同时使用其他协议。 数据报: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的基本单元,他携带了要从计算机传递到目的的计算机的信息。 数据包:是TCP/IP协议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单个信息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块,这些数据块被称为包。 路由:路由器从一个接口接收到数据包,根据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进行定向并转发到另一个接口的过程。
-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
- 用于串行与并行线路上的拨号连接
- 解决SLIP存在的问题
- ARP(Address Resolution R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接口卡(网卡):具有物理地址,即MAC地址 每个网卡的硬件地址都是由厂商所提供,而且每个地址都是唯一的,在网络上不允许有重复的硬件地址出现。 IP地址对应到MAC:通过目标设备的IP地址,查询目标折别的MAC地址,以保证通信的顺利进行。
-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协议
反向地址解析协议,MAC到IP地址
3.2 网络层
功能: 在不同网络之间进行路由寻址、传递数据报
- IP(Internet Protocol)
-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 报告错误(网络的错误检测,主机故障等)
- 控制消息
- Ping程序
3.3 传输层
功能: 建立端到端的链接 - 面向连接:会话建立、数据传输、会话拆除 - 无连接:不保证数据的有序到达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
端口号: 用来区别应用层的协议,不同应用协议有不同端口号。 端口是通过端口号来标记的,端口号只有整数,范围是从0到65535。 主机可以通过“IP地址+端口号”来区分不同的服务。
3.4 应用层
功能: 主要负责用户喝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协调设备和软件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系统中文件传输问题。
- 以下是常见的应用协议:
- FTP:文本传输协议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 DNS:域名系统
- Telnet:远程终端协议
- 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
- POP3:邮局协议版本3
4 IP地址
4.1 IP地址特点
- IP地址长32位,每个IP地址被分为四组,每组8位
- 每组数字的大小范围为0-255
10000011 01101011 00000011 00010001 131.107.3.17 - IP地址由两部分构成:网络位+主机位
4.2 IP地址分类
网络位可以说明该设备网络类,如下:
4.3 子网掩码
使用子网掩码是为了区分一个IP地址中的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 子网掩码是用来判断任意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是否属于同一个子网络的根据。
- 子网掩码特点:由连续的1和0构成
默认子网掩码:255.0.0.0 255.255.0.0 255.255.255.0 子网掩码中可以出现的数字:0 128 192 224 240 248 252 254 255 - 如何判断两个IP地址是否在同一子网中
主机A:IP=61.48.167.25 子网掩码:255.255.255.182 主机B:IP=61.48.167.224 子网掩码:255.255.255.192
- 判断的步骤:
-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转换成二进制
-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按位进行与运输
- 得出子网号,判断是否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