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体系
对于同一台设备上的进程间通信,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等方式,而对于不同设备上的进程间通信,就需要网络通信,而设备是多样性的,所以要兼容多种多样的设备,就协商出了一套通用的网络协议。
这个网络协议是分层的,每一层都有各自的作用和职责,下面我们就对每一层进行介绍
分层的好处:
-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而仅仅需要知道该层通过层间的接口所提供的服务。这样整个问题的复杂程度就下降了
- 灵活性好。当任何一层发生变化时,只要层间接口关系保持不变,这层以上或以下各层均不受影响。排除问题时也只需啊哟考虑这一层单独的问题即可。
- 易于实现和维护。进行调试和维护时,可以对每一层进行单独的测试,发现问题所在。
OSI模型
计算机网路体系结构有两种国际标准
- 国际标准OSI标准,未得到市场的认可
- 非国际标准TCP/IP,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可用看做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OSI定义了网络互联的七层框架: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OSI层 | TCP/IP概念模型 | 功能 | 设备 | TCP/IP协议 |
---|
应用层 | 应用层 | 用户接口、应用程序(文件传输、电子邮件、文件服务、虚拟终端) | 网关 | TFTP, HTTP, SNMP, FTP, SMTP, DNS, Telnet | 表示层 | 应用层 | 数据的表示、压缩和加密(数据格式化、代码转换、数据加密) | 网关 | 无协议 | 会话层 | 应用层 | 会话的建立和结束(解除或建立与别的接点的联系) | 网关 | 无协议 | 传输层 | 传输层 | 提供端对端的接口 | 网关 | TCP,UDP | 网络层 | 网络层 | 为数据包选择路由、寻址,正确无误的按照地址送给目的端的传输层 | 路由器 | IP, ICMP, RIP, OSPF, BGP, IGMP | 数据链路层 | 链路层 | 保证无差错的数据链路,传输有地址的帧以及错误检测功能 | 交换机、网桥、网卡 | SLIP, CSLIP, PPP, ARP, RARP, MTU | 物理层 | 链路层 | 传输比特流,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在物理媒体上传输数据 | 集线器、中继器 | ISO2110, IEEE802, IEEE802.2 |
TCP/IP协议族
- TCP/IP协议和OSI参考模型的关系
- TCP/IP主要的协议栈
- 原理体系模型各层数据传递的单位
下面来详细学习一下TCP/IP协议中相关的层级
应用层
我们电脑或手机使用的应用软件都是在应用层实现的。
当两个不同设备的应用需要通信时候,应用层就把应用数据传给下一层,也就是传输层。
所以,应用层只需要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应用功能,不用去关心数据是如何传输的。
应用层是工作在操作系统中的用户态,传输层及以下则工作在内核态。
传输层
应用层的数据包会传给传输层,传输层是为应用层提供网络支持的。
在传输层有两个传输协议,TCP和UDP
TCP的全称叫传输层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大部分应用使用的正是TCP传输层协议,比如HTTP应用层协议。TCP相比于UDP多了很多特性,比如流量控制、超时重传、拥塞控制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数据包能可靠地传输给对方。
UDP就相对简单,只负责发送数据包,不保证数据包是否能抵达对象,但它实时性相对更好,传输效率也高。当然UDP也可以实现可靠传输,把TCP的特性在应用层上实现就可以???不过要实现一个商用的可靠UDP传输协议,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应用需要传输的数据可能会非常大,如果直接传输就不好控制,因此当传输层的数据包大小超过MSS(TCP最大报文段长度),就要将数据包分块,这样即使中途有一个分块丢失或损坏了,只需要重新发送这一个分块,而不用重新发送整个数据包。在TCP协议中,我们把每个分块称为一个TCP段(TCP Segment)
当设备作为接受方时,传输层则要负责把数据包传给应用,但是一台设备上可能会有很多应用在接受或者传输数据,因此需要用一个编号将应用区分开来,这个编号就是端口。
比如80端口通常是Web服务器用的,22端口通常是远程登录服务器用的。而对于浏览器(客户端)中的每个标签栏都是一个独立的进程,操作系统会为这些进程分配临时的端口号。
由于传输层的报文中会携带端口号,因此接受方可以识别出该报文是发送给哪个应用的。
网络层
传输层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事实上它并不负责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不希望传输层协议处理太多的事情,只需要服务好应用即可,让其作为应用间数据传输的媒介,帮助实现应用到应用间的通信,而实际的传输功能就交给下一层,也就是网络层。
网络层最常使用的是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协议会将传输层的报文作为数据部分,再加上IP包头组成IP报文,如果IP报文大小超过MTU(以太网中一般为1500字节)就会再次进行分片,得到一个即将发送到网络的IP报文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世界上那么多设备,我们又该如何找到我们需要进行传输的设备呢?因此,网络层需要有区分设备的编号。
我们一般用IP地址给设备进行编号,对于IPv4协议,IP地址共32位,分成了四段,每段是8位。只有一个单纯的IP地址虽然做到了区分设备,但是寻址总不能和全世界那么多设备一个一个去匹配,这显然不合理。
因此,需要将IP地址分成两种意义:
- 一个是网络号,负责标识该IP地址是属于哪个子网的;
- 一个是主机号,负责标识统一子网下的不同主机。
怎么进行的区分?这需要配合子网掩码才能算出IP地址的网络号和主机号。那么在寻址的过程中,先匹配到相同的网络号,才会去找对应的主机
除了寻址能力,IP协议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路由。实际场景汇总,两台设备并不是用一条网线连接起来的,而是通过很多网关、路由器、交换机等众多网络设备连接起来的,那么就会形成很多条网络的路径,因此当数据包到达一个网络节点,就需要算法决定下一步走哪条路径。
所以,IP协议的寻址作用是告诉我们去往下一个目的地该朝哪个方向走,路由则是根据【下一个目的地】选择路径。寻址更像在导航,路由更像在操作方向盘。
数据链路层
实际场景中,网络并不是一个整体,比如你家和我家就不属于一个网络,所以数据不仅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设备间进行传输,也可以跨网络进行传输。
一旦数据需要跨网络传输,就需要有一个设备同时在两个网络当中,这个设备一般是路由器,路由器可以通过路由表计算出下一个要去的IP地址
路由器怎么知道这个IP地址是哪个设备呢?
于是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层来标识网络中的设备,让数据在一个链路中传输。这就是数据链路层,它主要为网络层提供链路级别传输的服务。 每一台设备都会有一个MAC地址,它就是用来唯一标识设备的。路由器计算出了下一个目的地的IP地址,再通过ARP协议找到该目的地的MAC地址,这样就知道这个IP地址是哪个设备的了。
物理层
当数据准备要从设备发送到网络时,需要把数据包转换成电信号,让其可以在物理介质中传输,这一层就是物理层,它主要是为了数据链路层提供二进制传输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