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参考模型
注:这次只是简单介绍网络参考模型。至于后续的每一层的细节部分,放在后面讲解。
网络参考模型主流有两种,分别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
OSI参考模型最先被提出,由于在实际生活中的规划以及实施的过程中,TCO/IP逐渐占据实践的主导地位,而OSI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所以,理论上OSI参考模型,实践中更多的是TCP/IP参考模型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EpdbpN2s-1632816884508)(C:\Users\Romantic随想\Desktop\temp\捕获.PNG)]
对于两种网络模型的背景以及历史就不再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百度。
从上到下依次讲解TCP/IP模型:
一 应用层:
- 应用层的作用是产生和真正意义上的处理数据。这个数据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其次,应用层为应用服务提供接口,使得应用程序可以享受网络服务。
- 应用层的协议主要有: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二 传输层:
- 传输层协议接受来自应用层的数据,在这个基础之上添加自己的传输层头部信息内容。帮助主机建立端到端的链接。
- 传输层的数据被称作“段”
- 传输层的常用协议:TCP和UDP
三 网络层:
- 网络层在拿到传输层的数据后,会添加自己的头部信息,形成网络层PDU(数据传输单元),网络层负责主机和主机之间的信息传输。
- 网络层的数据被称作“包”
- 网络层的主要协议:IP,ICMP
四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接收网络层的数据(包),在本层中添加自己的头和尾,形成数据链路层PDU,被称为“帧”。
- 常用协议:PPP、以太网II
五 物理层
- 物理层根据传数据截止不同,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其他信号进行传输。
- 物理层的数据单元被称作“比特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