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1.1.1计算机网络概念、组成、功能和分类
概念: 是一个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功能: 数据通信(连通性)、资源共享(硬件、软件、数据)、分布式处理(多台计算机各自承担同一任务不同部分)、提高可靠性(主从)、负载均衡等等。
组成: 硬件、软件、协议
工作方式: 边缘部分(C/S、P2P)、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功能组成: 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分类: 按分布范围分: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WAN)、个人区域网(PAN) 按使用者分:公用网、专用网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按拓扑结构分:总线型、星型、环形、网状型 按传输技术分: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信道)、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1.1.2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标准的分类: 法定标准(OSI)、事实标准(TCP/IP)
RFC因特网正式标准的三个草案: 因特网草案、建议标准、因特网标准
标准化工作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通信规则 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学术机构、IEEE802系列标准、5G 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负责因特网相关标准制定
1.1.3速率相关的性能指标
速率: 数据传输率。单位:b/s、kb/s、MB/s、Gb/s、Tb/s ===> 1kb/s = 1000b/s
带宽: 带宽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赫兹HZ)。现在表示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比特每秒b/s)。
吞吐量: 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时延: 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时间。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取决于电磁波传输速度和链路长度。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排队时延:等待输出。 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往返时延RTT: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数据通过时间。 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1.2.1分层结构、协议、接口、服务
分层结构: 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实体叫做对等实体。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
1.2.2 OSI参考模型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于1984年提出开放系统互连(OSI)参考模型
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应用层: 用户与网络的界面。
表示层:
会话层: 建立同步(SYN)
-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
- 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效时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
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 成帧
- 差错控制 帧错+位错
- 流量控制
- 访问控制 控制信道访问
物理层:
- 透明传输
- 定义接口特性
- 定义传输模式 单工、半双工、双工
- 定义传输速率
- 比特同步
- 比特编码
1.2.3 TCP/IP参考模型
与OSI参考模型相同点:
与OSI参考模型不相同点:
- OSI定义三点:服务、协议、接口
- OSI先出现,参考模型先于协议,不偏向特定协议
- TCP/IP设计之初就考虑异构互联网问题,将IP作为重要层次
2.1.1物理层的概念
物理层解决如何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而不是指具体的传输媒体
- 机械特性:连接规格、接口形状、引线数目、引脚数量
- 电气特性:电压范围、抗阻匹配、传输速率和距离限制
- 功能特性:电平表示何种意义
- 规程特性:定义线路规程和时序关系
2.1.2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 数据: 传送信息的实体,通常是有意义的符号序列
信号: 数字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取值是离散的 模拟信号:代表消息的参数取值是连续的
信源: 产生和发送数据的源头
信宿: 接收数据的重点
信道: 信号的传输媒介
三种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一个方向通信没有反方向通信,仅需一条信道 半双工通信:可以发送或接收数据,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收,需要两条信道 全双工通信:可以同时接收和发送,需要两条信道
两种传输方式: 串行传输:速度慢、费用低,适合远距离 并行传输:速度快、费用高,适合近距离(常用于计算机内部)
码元、波特、速率、带宽
码元: 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k进制码元 ==> 码元的离散状态有四个
速率 : 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可以分为码元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 码元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数字通信系统所传输的码元个数,单位为波特(baud) 信息传输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数字通信系统传输的二进制码元个数,单位是比特每秒
奈氏准则和香农定理
失真: 影响失真程度的因素:
码间串扰: 接收端收到的信号波形失去码元之间清晰界限的信号
奈氏准则(奈奎斯特定理): 在理想低通条件下(无噪声、宽带受限),为了避免码间串扰,极限码元传输速率为2W Baud,W是信道带宽,单位是HZ
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极限数据传输率=2Wlog2V(B/S)
- 在任何信道中,码元的传输速率是有上限的。超过此上限就会出现严重的码间串扰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完全正确识别成为不可能
- 信道的频带越宽,就可以用更高的速率进行码元的有效传输
- 奈氏准则给出了码元传输速率限制,并没有对信息传输速率给出限制
- 由于码元传输速率受奈氏准则 的制约,所以提高数据的传输率,需要采用多元制的调制方法
香农定理: 在宽带受限且有噪声的信道中,为了不产生误差,信息的数据传输率有上限值
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噪声的平均功率,常记为S/N,并用分贝(dB)作为度量单位 信噪比(dB)=10log10(S/N) 信道的极限数据传输速率= Wlog2(1+S/N)(b/s)
“Nice”和“香浓”:
2.1.6编码与调制
信道上传送的信号: 基带信号:将数字信号1和0直接用两种不同的电压表示,再送到数字信道上传输(基带传输) 宽带信号:将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后形成的频分复用模拟信号,在床送到模拟信道上传输(宽带传输)
编码与调制: 数据 =数字发送器=>数字信号 编码 数据 = 调制器 => 模拟信号 调制
模拟数据 = PCM编码器 =>数字信号 编码 模拟数据 =放大器调制器=>模拟信号 调制
数字数据编码: 曼彻斯特编码:先高后低为1或0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同1异0 数字数据调制为模拟信号: 2ASK 调幅 2FSK 调频 2PSK 调相 调幅+调相(QAM) 模拟数据编码为数字信号:
2.2物理层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及分类: 传输媒介也称为传输媒介,传输媒介并不是物理层。 传输介质分为两种: 导向性传输介质:电磁波被导向沿着固体媒介传播 非导向性传输介质:自由空间,介质可以是空气、真空、海水等
导向性传输介质: 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 非导向性传输介质: 无线电波:信号为所有方向 微波:信号为固定方向 红外线、激光:信号为固定方向
2.3物理层设备
中继器: 对信号再生和还原,对衰减信号放大 集线器(多口中继器): 再生,放大信号
3.1 数据链路层概述
结点:主机、路由器 链路:两个结点之间的物理通道 数据链路:两个结点之间的逻辑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