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局域网
局域网就是在一个不是很大的范围内,将各个计算机、外部设备(例如打印机)和数据库系统通过传输介质或者无线电磁波连接起来的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之间,每个设备都可以完成文件管理、资源共享。
局域网的特点
- 为一个单位所拥有,且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限。
- 所有站点共享较高的总带宽(即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 较低的时延和较低的误码率。
- 各站为平等关系而非主从关系。
- 能进行广播和组播。
- 星型和总线形是局域网最常用的拓扑结构。
特殊的局域网
- 以太网(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局域网)。逻星形结构。
- 令牌环(Token Ring,IEEE 802.5)。逻环形结构。
- FDDI(光纤分布数字接口,IEEE 802.8)。逻环形结构。
2.以太网与IEEE802.3
以太网其实就是有线局域网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局域网。IEEE802.3就是它应该遵守的技术标准,由IEEE组织制定。 以太网中所有的计算机共享同一个条总线,信息以广播方式发送。
以太网的类型
1.交换式以太网
- 这种以太网就是用交换机将局域网中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的一类。
- 目前这种形式使用的最为广泛,速度相较于原始的以太网有明显的提升。
2.经典以太网
- 经典以太网是以太网的原始形式,运行速度从3~10 Mbps不等。
以太网的拓扑结构
-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
- 但快速以太网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
- 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的总线技术。
以太网的拓展:随机介质访问控制
-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计算机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
以太网采用两项措施以简化通信
- 以太网尽最大努力交付数据,提供的是不可靠服务,对于差错的纠正则由高层完成;
- 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方便接收端地把位同步信号提取出来。
由于这个协议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就不展开了
高速以太网
- 10BASE-T以太网(100Mbps、星型拓扑、CSMA/CD协议、支持全双工)
- 吉比特以太网(1Gbps、全双工和半双工)
- 10吉比特以太网(10Gbps、只使用光纤)
3.无线局域网与IEEE802.11
无线局域网(即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的简称),它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 它利用射频技术,使计算机设备相互通信,从而使网络的构建和终端的移动更加灵活。
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
- 对于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IEEE制定了无线局域网的802.11系列协议标准,包括802.11a/b/g/n等。
- 802.11使用星形拓扑,其中心称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在MAC层使用CSMA/CA协议。使用802.11系列协议的局域网又称Wi-Fi。
- 所谓“固定基础设施”,是指预先建立的、能覆盖一定地理范围的固定基站。
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
- 无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又称自组网络(ad hoc network)。
- 自组网络没有上述基本服务集中的AP,而是由一些平等状态的移动站相互通信组成的临时网络。
- 各结点之间地位平等,中间结点都为转发结点,因此都具有路由器的功能。
4.VLAN(虚拟局域网)
虚拟局域网(Virtual LAN),就是把一个较大的局域网分割成一些较小的与地理位置无关的逻辑上的局域网,而每个VLAN是一个较小的广播域。
产生原因:
- 以太网中若计算机数量较多,出现大量的广播帧,特别是经常使用的ARP和 DHCP 协议。
- 一个单位的不同部门共享一个局域网,对信息保密和安全不利。
底层原理:
- 802.3ac标准定义了支持VLAN的以太网帧格式的扩展。它在以太网帧中插入一个4字节的标识符(插入在源地址字段和类型字段之间),称为VLAN标签,用来指明发送该帧的计算机属于哪个虚拟局域网。
5.广域网
广域网通常是指覆盖范围很广(远超一个城市的范围)的长距离网络。 它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其任务是长距离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连接各结点的交换机的链路都是高速链路(卫星或光缆等)。
首要问题: 通信容量必须足够大。
广域网与互联网的区别
- 互联网可以连接不同类型的网络(既可以连接局域网,又可以连接广域网),通常使用路由器来连接。
- 局域网可以通过广域网与另一个相隔很远的局域网通信。
广域网与局域网的区别
| 广域网 | 局域网 |
---|
覆盖范围 | 很广,通常跨区域 | 较小,通常在一个区域内 | 连接方式 | 点到点连接,但为了提高网络的可靠性,一个结点交换机往往与多个结点交换机相连 | 普遍采用多点接入技术 | OSI参考模型 | 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 两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 着重点 | 强调资源共享 | 强调数据传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