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OSI七层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
应用层:人机交互的接口 表示层:编码—>二进制 会话层:针对传输的每一种数据建立一条连接 控制层面:上三层 数据层面:下四层 传输层:区分流量、定义数据传输方式(TCP、UDP) 网络层:通过IP地址进行逻辑寻址 数据链路层:逻辑链路控制层—LLC;介质访问控制层—MAC 物理层:传输比特流;定义了物理特性;
报文封装与解封装
PDU
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在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称呼) 上三层:数据 传输层:数据段 网络层:数据包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 物理层:比特流
TCP/IP协议栈
物理层 传输比特流;规定物理特性; 集线器、中继器 介质 同轴电缆:早期使用 两种标准,传输距离不同,10M 双绞线 屏蔽双绞线(STP)、非屏蔽双绞线(UTP) 类型:1、2、3、4、5、超5、6、超6、7
光纤
通过光信号进行传输 双工模式 半双工 全双工 同一物理链路连接的设备双工模式必须相同 线序-----双绞线 网线由双绞线+RJ-45水晶头组成 线序 568A 将568B中的1、3对调;2、6对调 568B 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直连线和交叉线
数据链路层
网桥、交换机 链路类型 局域网----以太网 广域网----PPP、HDLC、FR、ATM MAC地址 48位二进制;减号分十六进制表示; 两部分 前24位:表示厂商ID 后24位:表示产品ID 数据帧 以太网-2、802.3 Ethernet_Ⅱ格式 FCS帧校验序列----CSC算法 帧的发送方式 单播 广播 组播 网络层 逻辑寻址 IP地址是有类分址 特殊地址 无效地址:0.X.X.X;0.0.0.0—>所有网络 本地测试地址(环回):127.X.X.X 广播地址:255.255.255.255 定向广播地址:主机位全1的地址;192.168.1.255/24 本地链路地址:169.254.0.0/16 网段:主机位全0的地址;1.1.1.0/24;X.X.X.0/24、X.X.0.0/16 在任意一个网段中,主机位全1或全0的IP均不能使用。 私有地址 A类:10.0.0.0/8(10.0.0.0-10.255.255.255) 一个地址段 B类:172.16.0.0-172.31.255.255 16个地址段 C类:192.168.0.0-192.168.255.255 256个地址段 公有地址 除了上述私有地址和特殊地址外的地址 在全球具有唯一性。 IP报文头部 传输层 端口号 表示不同进程 静态端口 1-1023 常见端口号:telnet—23、ftp—20/21、http—80、https—443、DNS----53 动态端口 1024-65535 TC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 可靠性 确认机制:每接收到一个报文,都需要进行一次确认 重传机制:超时重传,当一个数据段中的某一个报文丢失,会提示要求重新传输这个报 文。 排序机制 流控机制(滑动窗口机制) 面向连接 三次握手 四次挥手 UDP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 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应用层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 通过从主机位借位到网络位的方式,延长子网掩码,从而达到将一个大网络划分为多个小网络; 借出的位数称之为子网位,决定了能划分网络的个数。
ICMP
网络层协议 ping -a(带源地址) -c(指定发送报文次数) -h(指定TTL) tracer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