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开发:
C++知识库
Java知识库
JavaScript
Python
PHP知识库
人工智能
区块链
大数据
移动开发
嵌入式
开发工具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开发测试
游戏开发
网络协议
系统运维
教程: HTML教程 CSS教程 JavaScript教程 Go语言教程 JQuery教程 VUE教程 VUE3教程 Bootstrap教程 SQL数据库教程 C语言教程 C++教程 Java教程 Python教程 Python3教程 C#教程 数码: 电脑 笔记本 显卡 显示器 固态硬盘 硬盘 耳机 手机 iphone vivo oppo 小米 华为 单反 装机 图拉丁 |
-> 系统运维 -> 道法术器,第一次写书评并由此引发的思考 -> 正文阅读 |
|
[系统运维]道法术器,第一次写书评并由此引发的思考 |
最近在看这本书 ??????? ? 过程中有些感悟,写了一个书评,在写书评的过程中,又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都记录如下: 书评部分: 之前对DevOps这个概念有一些了解,不过大多都是从一些碎片的网络博文获取。但是我们知道,碎片的信息难以成为指导自身行动的知识,就是因为不成体系,不成系统。所以,系统的了解DevOps,选择一本专业书籍就显得很有必要。 DevOps权威指南,不仅仅是一份实践指南,也系统的阐述了概念相关的理论层面的内容。术固然重要,否则我们就会因为无处着力,无处下手而觉得轻飘飘;但道也不能忽略,否则,就会陷入具体的细节而无法从更高的、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本身。这就是所谓的虚实结合吧。 通过理论层面的学习,个人感觉印证了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概念的产生并流行,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其背后的土壤。 DevOps也是在软件开发、运维、管理的分分合合中,逐步形成的。从早期的一人包打天下到后来的团队分工合作,再到对分工的全链条管理,有技术发展的支撑,也有大环境变化的促进。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与其相关的东西,都是随着软件开发过程的进行,因其内在本身的要求而孕育出来的,就如人常所说,存在即合理。相信,DevOps会伴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继续变化、调整、从而适应发展,经历“存在---变化---新的存在”的过程。 对于实践层面,书中提供了理念落地时可参考的大量方法、工具,并对这些操作实施层面的实体进行了分析对比。正如书中所讲,如何实践DevOps没有标准答案,不同企业,其规模、文化、业务类型、产品场景、应用市场等等许多维度都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身的一套最佳组合,这其中免不了试错过程。容忍出错,快速调整改进,我想这才是本着务实的态度去做事的应有之义。 最后,我觉得要强调一点,一定要避免将DevOps片面理解为几个流行工具的应用,没有理念和思想的深入,实践中必然会遭遇撞墙。 思考部分: 写完,感觉还没有尽兴,再补充几点: 其一,人不应该给自己设限。不要我是搞这块的,就只关注这一块就可以了。这样,容易形成收缩的惯性,导致路越走越窄。 相反的,不但应该多涉猎专业领域相关的,这里主要指大的技术方面的,也应该涉猎其他看似无关的书籍。 往小了说,会开拓思路,跟上时代,还指不定哪天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用上;往大了说,万事万物,理是相通的,所谓理想状态就是一通百通。有点佛家的大彻大悟的意思。 其二,在读书的过程中,突然对国内的教育有一点点反思。让我慢慢道来: 如上书评所说,任何东西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的形成,最开始可能就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有人提出这个想法,大家围绕这个想法展开讨论。讨论的最初,往往是大家脑海中的一些感悟。然后大家对讨论的东西有了一个大概的模块的认识。 逐步的,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是可以深入探讨的,而最初的一些想法,比如一两个具体的东西,可能就成为了切入点。 随着讨论的深入,完整系统的概念就慢慢的形成,从而完成由信息到知识的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理论成形的过程。 转换为理论后,还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就是某些东西能不能去做,或者在多大范围内可以做,都会有公式或者数据支撑,是可复制的或者说可重复的,而不是盲目的凭感觉去做,是否可行,存在乎于个别人的一心。像中国的很多独门秘籍,就是这后一种,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由上面这个过程,我发现,这不就是国内外学习和研究的差别所在吗? 在国外,人搞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比国人要强很多,整体水平也要高很多。很多东西,我们发现后,往往忽视从理论的高度来提炼分析,来推动发展。所以,很多理念和概念,都是外来品,我们总是处于跟随追赶的角色。 老外对某一个东西了解后,会转化为研究,并会有意识的发表为论文。我们从Google的很多东西就能够看出和感受到这一点。 也许这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方式有关。鼓励探索,鼓励研究式的学习,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你能够探索到足够的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即可。 而我们更多的是接受一种吸收式的教育。国外会灌输很多要勇于对已有科学成果证伪的思想,而我们则是不断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总是要提供标准答案。 其实对于科学领域的那些知识是怎么来的,了解了它们的发现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国外的教育方式,似乎是自然而然的,跟他们的前人发现成果的思考方式在一条道上,而我们则感觉就是旁观者的角色。 网上有人说,中国人的勤奋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懒。因为我们总是“勤奋”的记住已有成果,而“懒”于去对其中的某些点展开探索研究。当思维惯性固定后,也就束缚了创新创造。 其三,由上面的第二点,我们就可轻松的发现,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往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沉淀过程,才最终成形。 最开始可能只是很多相关的论文,慢慢的,核心逐渐汇聚,大家达成共识,形成了系统的东西。 所以,反过来,对一个东西的学习,也建议系统化的展开,系统化的思考学习。零碎的片段只能算作信息,容易产生盲人摸象的结果,容易陷于局部的片面的理解,无法从高处全局看到问题。成系统串联起来的才叫知识,内化与心,掌握本质,才叫智慧。 最终,我们不仅要重视术的传递,还应该更重视道的传授。所谓道法术器,缺一不可。 |
|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开发:
C++知识库
Java知识库
JavaScript
Python
PHP知识库
人工智能
区块链
大数据
移动开发
嵌入式
开发工具
数据结构与算法
开发测试
游戏开发
网络协议
系统运维
教程: HTML教程 CSS教程 JavaScript教程 Go语言教程 JQuery教程 VUE教程 VUE3教程 Bootstrap教程 SQL数据库教程 C语言教程 C++教程 Java教程 Python教程 Python3教程 C#教程 数码: 电脑 笔记本 显卡 显示器 固态硬盘 硬盘 耳机 手机 iphone vivo oppo 小米 华为 单反 装机 图拉丁 |
360图书馆 购物 三丰科技 阅读网 日历 万年历 2025年1日历 | -2025/1/9 14:43:17- |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IT数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