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0.11操作系统(哈工大李治军老师)实验楼实验2-系统调用
在 Linux 0.11 上添加两个系统调用iam() 和whoami() ,并编写两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测试它们。
原理
1. 应用程序如何调用系统调用
调用自定义函数是通过 call 指令直接跳转到该函数的地址,继续运行。
而调用系统调用,是调用系统库中为该系统调用编写的一个接口函数,叫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 并不能完成系统调用的真正功能,它要做的是去调用真正的系统调用,过程是:
- 把系统调用的编号存入 EAX;
- 把函数参数存入其它通用寄存器;
- 触发 0x80 号中断(int 0x80)。
linux-0.11 的 lib 目录下有一些已经实现的 API。Linus 编写它们的原因是在内核加载完毕后,会切换到用户模式下,做一些初始化工作,然后启动 shell。而用户模式下的很多工作需要依赖一些系统调用才能完成,因此在内核中实现了这些系统调用的 API。调用自定义函数是通过 call 指令直接跳转到该函数的地址,继续运行。
而调用系统调用,是调用系统库中为该系统调用编写的一个接口函数,叫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 并不能完成系统调用的真正功能,它要做的是去调用真正的系统调用,过程是:
- 把系统调用的编号存入 EAX;
- 把函数参数存入其它通用寄存器;
- 触发 0x80 号中断(int 0x80)。
linux-0.11 的 lib 目录下有一些已经实现的 API。Linus 编写它们的原因是在内核加载完毕后,会切换到用户模式下,做一些初始化工作,然后启动 shell。而用户模式下的很多工作需要依赖一些系统调用才能完成,因此在内核中实现了这些系统调用的 API。
首先我看一下lib/close.c,研究一下 close() 的 API: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_syscall1(int,close,int,fd)
发现_syscall1 其实是一个定义在unistd.h 中的一个宏,我们转到unistd.h 中,去看他的定义
#define _syscall1(type,name,atype,a) \
type name(atype a) \
{ \
long __res; \
__asm__ volatile ("int $0x80" \
: "=a" (__res) \
: "0" (__NR_##name),"b" ((long)(a))); \
if (__res >= 0) \
return (type) __res; \
errno = -__res; \
return -1; \
}
这是C语言的内嵌汇编,具体可参考:内嵌汇编
将 _syscall1(int,close,int,fd) 进行宏展开,其中冒号是分隔符,简单说就是调用0x80 中断,过程为:
fd 的值放到寄存器EBX 里面,此处的0 是gcc 的匹配符,表示将__NR_close 赋值给EAX; __NR_close 是什么呢?就是下面宏定义,表示系统调用的编号,也就是将系统调用的编号赋值给EAX ; 然后执行系统调用int 0x80 ;系统调用返回的EAX 赋值给__res ; 最后返回__res 。
int close(int fd)
{
long __res;
__asm__ volatile ("int $0x80"
: "=a" (__res)
: "0" (__NR_close),"b" ((long)(fd)));
if (__res >= 0)
return (int) __res;
errno = -__res;
return -1;
}
__NR_close 就是系统调用的编号,在include/unistd.h 中定义:
#define __NR_close 6
/*
所以添加系统调用时需要修改include/unistd.h文件,
使其包含__NR_whoami和__NR_iam。
*/
我也可以打开oslab/linux-0.11/include/linux/sys.h 中看到:
sys_call_table[] = { sys_setup, sys_exit, sys_fork, sys_read,
sys_write, sys_open, sys_close, sys_waitpid, sys_creat, sys_link,
sys_unlink, sys_execve, sys_chdir, sys_time, sys_mknod, sys_chmod,
sys_chown, sys_break, sys_stat, sys_lseek, sys_getpid, sys_mount,
sys_umount, sys_setuid, sys_getuid, sys_stime, sys_ptrace, sys_alarm,
sys_fstat, sys_pause, sys_utime, sys_stty, sys_gtty, sys_access,
sys_nice, sys_ftime, sys_sync, sys_kill, sys_rename, sys_mkdir,
sys_rmdir, sys_dup, sys_pipe, sys_times, sys_prof, sys_brk, sys_setgid,
sys_getgid, sys_signal, sys_geteuid, sys_getegid, sys_acct, sys_phys,
sys_lock, sys_ioctl, sys_fcntl, sys_mpx, sys_setpgid, sys_ulimit,
sys_uname, sys_umask, sys_chroot, sys_ustat, sys_dup2, sys_getppid,
sys_getpgrp, sys_setsid, sys_sigaction, sys_sgetmask, sys_ssetmask,
sys_setreuid,sys_setregid };
sys_close 正是在第6号位置,则表示:__NR_close = 6 就是代表这函数`sys_close。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添加两个系统调用,形式要和__NR_close 一样。
/*
而在应用程序中,要有:
*/
/* 有它,_syscall1 等才有效。详见unistd.h */
#define __LIBRARY__
/* 有它,编译器才能获知自定义的系统调用的编号 */
#include "unistd.h"
/* iam()在用户空间的接口函数 */
_syscall1(int, iam, const char*, name);
/* whoami()在用户空间的接口函数 */
_syscall2(int, whoami,char*,name,unsigned int,size);
在 0.11 环境下编译 C 程序,包含的头文件都在 /usr/include 目录下。
该目录下的 unistd.h 是标准头文件(它和 0.11 源码树中的 unistd.h 并不是同一个文件,虽然内容可能相同),没有 __NR_whoami 和 __NR_iam 两个宏,需要手工加上它们,也可以直接从修改过的 0.11 源码树中拷贝新的 unistd.h 过来。
2.从’0x80’进入内核函数
我们需要先了解下 0.11处理 0x80 号中断的过程。
在内核初始化时,主函数在 init/main.c 中,Linux 实验环境下是 main() :
void main(void)
{
// ……
time_init();
sched_init();
buffer_init(buffer_memory_end);
// ……
}
sched_init() 在 kernel/sched.c 中定义为:
在中断初始化时,调用sched_init 函数,设置中断处理门,即初始化**IDT 表**,也就是说,中断0x80 对应当系统调用就是system_call ;
void sched_init(void)
{
// ……
set_system_gate(0x80,&system_call);
}
set_system_gate 是个宏,在 include/asm/system.h 中定义为:(此处建议去看李治军老师的视频课第五节系统调用的实现)
其中,idt 是中断向量表的地址,是全局函数;3 为DPL ,即int 0x80 被访问段的权限;用户态开始访问的用户权限为CPL 为3,所以可以访问int 0x80 的数据段,然后int 0x80 将CPL 置为0,从而访问内核态数据。
#define set_system_gate(n,addr) \
_set_gate(&idt[n],15,3,addr)
_set_gate 的定义是:
这里其实就是将system_call 的地址写入到0x80 对应的 IDT(中断描述符表)中,当调用中断0x80 时,自动调用函数system_call ;
#define _set_gate(gate_addr,type,dpl,addr) \
__asm__ ("movw %%dx,%%ax\n\t" \
"movw %0,%%dx\n\t" \
"movl %%eax,%1\n\t" \
"movl %%edx,%2" \
: \
: "i" ((short) (0x8000+(dpl<<13)+(type<<8))), \
"o" (*((char *) (gate_addr))), \
"o" (*(4+(char *) (gate_addr))), \
"d" ((char *) (addr)),"a" (0x00080000))
下面就是主要的函数system_call ,详细注释请参考代码:
!……
! # 这是系统调用总数。如果增删了系统调用,必须做相应修改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增加系统调用函数,这里的总数也要相应的增加
nr_system_calls = 72
!……
!.globl 即将函数修饰成其他函数可见
.globl system_call
.align 2
system_call:
! # 检查系统调用编号是否在合法范围内
cmpl \$nr_system_calls-1,%eax
ja bad_sys_call
push %ds
push %es
push %fs
pushl %edx
pushl %ecx
! # push %ebx,%ecx,%edx,是传递给系统调用的参数
pushl %ebx
! # 让ds, es指向GDT,内核地址空间
movl $0x10,%edx
mov %dx,%ds
mov %dx,%es
movl $0x17,%edx
! # 让fs指向LDT,用户地址空间
mov %dx,%fs
call sys_call_table(,%eax,4)
pushl %eax
movl current,%eax
cmpl $0,state(%eax)
jne reschedule
cmpl $0,counter(%eax)
je reschedule
此处只关心 call sys_call_table(,%eax,4) 这一句。
根据汇编寻址方法它实际上是:call sys_call_table + 4 * %eax ,其中 eax 中放的是系统调用号,即 __NR_xxxxxx 。其中的4 代表函数指针的大小,具体见下面代码。
显然,sys_call_table 一定是一个函数指针数组的起始地址,它定义在 include/linux/sys.h 中:
fn_ptr sys_call_table[] = { sys_setup, sys_exit, sys_fork, sys_read,...
在include/linux/sched.h中
typedef int (fn_ptr*)();
例如刚才的__NR_close = 6 ,那么这里的eax 就是6,对应的时sys_clsoe ;则call sys_call_table(,%eax,4) 就是调用sys_close .
增加实验要求的系统调用,需要在这个函数表中增加两个函数引用 ——sys_iam 和 sys_whoami 。当然该函数在 sys_call_table 数组中的位置必须和 __NR_xxxxxx 的值对应上。
同时还要仿照此文件中前面各个系统调用的写法,加上:
extern int sys_whoami();
extern int sys_iam();
最后在``oslab/linux-0.11/kernel/`中写一个c文件,将上面两个函数实现。
3.实现系统调用函数
最后,只需要仿照sys_close(int fd) 编写 sys_iam() 和 sys_whoami() 即可。、
4. 小结
我们总结下从用户态调用close.c 函数,是如何获取内核态数据的:
- 用户调用
close.c 函数,利用宏定义_syscall1 知道了__NR_close 的调用号为6,此时CPL = 3 ; - 从
close.c 进入int 0x80 中断,DPL = 3 ,此时就是从用户态进入到了内核态; - 利用中断函数
system_call 进行中断处理,调用sys_call_table ,此时已经进入到了内核态,CPL = 0 ; - 根
sys_call_table 跳转地址到sys_close 系统函数处执行。
流程
1. 添加内核函数
指针参数传递的是应用程序所在地址空间的逻辑地址,在内核中如果直接访问这个地址,访问到的是内核空间中的数据,不会是用户空间的。所以这里还需要一点儿特殊工作,才能在内核中从用户空间得到数据。
要实现的两个系统调用参数中都有字符串指针,非常像 open(char *filename, ……) ,所以我们看一下 open() 系统调用是如何处理的。 这里和之前说的close.c 是一样的。
int open(const char * filename, int flag, ...)
{
__asm__("int $0x80"
:"=a" (res)
:"0" (__NR_open),"b" (filename),"c" (flag),
"d" (va_arg(arg,int)));
}
可以看出,系统调用是用 eax、ebx、ecx、edx 寄存器来传递参数的。
- 其中 eax 传递了系统调用号,而 ebx、ecx、edx 是用来传递函数的参数的
- ebx 对应第一个参数,ecx 对应第二个参数,依此类推。
如 open 所传递的文件名指针是由 ebx 传递的,也即进入内核后,通过 ebx 取出文件名字符串。open 的 ebx 指向的数据在用户空间,而当前执行的是内核空间的代码,如何在用户态和核心态之间传递数据?
这就用到我们前面所说的,利用int 0x80 从用户态进入到内核态,继而调用中断函数system_call 。
system_call: //所有的系统调用都从system_call开始
! ……
pushl %edx
pushl %ecx
pushl %ebx # push %ebx,%ecx,%edx,这是传递给系统调用的参数
movl $0x10,%edx # 让ds,es指向GDT,指向核心地址空间
mov %dx,%ds
mov %dx,%es
movl $0x17,%edx # 让fs指向的是LDT,指向用户地址空间
mov %dx,%fs
call sys_call_table(,%eax,4) # 即call sys_open
由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出,获取用户地址空间(用户数据段)中的数据依靠的就是段寄存器 fs,下面该转到 sys_open 执行了,在 fs/open.c 文件中:
int sys_open(const char * filename,int flag,int mode)
{
……
if ((i=open_namei(filename,flag,mode,&inode))<0) {
……
}
……
}
它将参数传给了 open_namei() 。
再沿着 open_namei() 继续查找,文件名先后又被传给dir_namei() 、get_dir() 。
在 get_dir() 中可以看到:
static struct m_inode * get_dir(const char * pathname)
{
……
if ((c=get_fs_byte(pathname))=='/') {
……
}
……
}
处理方法就很显然了:用 get_fs_byte() 获得一个字节的用户空间中的数据。
所以,在实现 iam() 时,调用 get_fs_byte() 即可。
但如何实现 whoami() 呢?即如何实现从核心态拷贝数据到用心态内存空间中呢?
猜一猜,是否有 put_fs_byte() ?有!看一看 include/asm/segment.h :
extern inline unsigned char get_fs_byte(const char * addr)
{
unsigned register char _v;
__asm__ ("movb %%fs:%1,%0":"=r" (_v):"m" (*addr));
return _v;
}
extern inline void put_fs_byte(char val,char *addr)
{
__asm__ ("movb %0,%%fs:%1"::"r" (val),"m" (*addr));
}
他俩以及所有 put_fs_xxx() 就是获得用户数据, get_fs_xxx() 是相反的,即将内核态的数据赋值给用户态。这两个 都是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的桥梁,在后面的实验中还要经常用到。
在了解原理之后,我们在/linux_0.11/kernel/who.c 中添加系统调用函数;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asm/segment.h>
char msg[24];
int sys_iam(const char *name)
{
int i;
char tmp[30];
for( i = 0; i < 30; i++)
{
tmp[i] = get_fs_byte(name + i);
if(tmp[i] == '\0')
break;
}
i = 0;
while(i < 30 && tmp[i] != '\0') i++;
if(i > 23)
{
return -(EINVAL);
}
strcpy(msg, tmp);
return i;
}
int sys_whoami(char *name, unsigned int size)
{
int len = 0;
for(; msg[len] != '\0'; len++);
if(len > size)
{
return -(EINVAL);
}
int i = 0;
for(i = 0; i < size; i++)
{
put_fs_byte(msg[i], name + i);
if(msg[i] == '\0') break;
}
return i;
}
2. 添加全局变量
在linux-0.11/include/linux/sys.h 中,添加全局变量。
extern int sys_iam();
extern int sys_whoami();
sys_iam, sys_whoami
3. 修改函数中断表
在linux-0.11/kernel/system_call.s 中,修改函数中断表。
nr_system_calls = 74
4. 添加调用编号
先在oslab/ 下运行sudo ./mount-hdc 将虚拟机的硬盘挂载在oslab/hdc/ 下;
然后在oslab/hdc/user/include/unistd.h 下添加宏定义:
#define __NR_iam 72
#define __NR_whoami 73
6. 修改Makefile
我们要修改的是 kernel/Makefile 。需要修改两处。
(1)第一处
OBJS = sched.o system_call.o traps.o asm.o fork.o \
panic.o printk.o vsprintf.o sys.o exit.o \
signal.o mktime.o
改为:
OBJS = sched.o system_call.o traps.o asm.o fork.o \
panic.o printk.o vsprintf.o sys.o exit.o \
signal.o mktime.o who.o
添加了 who.o 。
(2)第二处
### Dependencies:
exit.s exit.o: exit.c ../include/errno.h ../include/signal.h \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wait.h ../include/linux/sched.h \
../include/linux/head.h ../include/linux/fs.h ../include/linux/mm.h \
../include/linux/kernel.h ../include/linux/tty.h ../include/termios.h \
../include/asm/segment.h
改为:
### Dependencies:
who.s who.o: who.c ../include/linux/kernel.h ../include/unistd.h
exit.s exit.o: exit.c ../include/errno.h ../include/signal.h \
../include/sys/types.h ../include/sys/wait.h ../include/linux/sched.h \
../include/linux/head.h ../include/linux/fs.h ../include/linux/mm.h \
../include/linux/kernel.h ../include/linux/tty.h ../include/termios.h \
../include/asm/segment.h
添加了 who.s who.o: who.c ../include/linux/kernel.h ../include/unistd.h 。
Makefile 修改后,和往常一样 make all 就能自动把 who.c 加入到内核中了。
如果编译时提示 who.c 有错误,就说明修改生效了。所以,有意或无意地制造一两个错误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能证明 Makefile 是对的。
7. 编写测试程序
在hdc/usr/root 下编写测试程序iam.c 和whoami.c :
iam.c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stdio.h>
_syscall1(int,iam,const char*,name)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if(argc>1){
if(iam(argv[1])<0){
printf("SystemCall Exception!\n");
return -1;
}
}
else{
printf("Input Exception!\n");
return -1;
}
return 0;
}
whoami.c
#define __LIBRARY__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stdio.h>
_syscall2(int,whoami,char*,name,unsigned int,size)
int main()
{
int counter;
char buff[128]={0};
counter=whoami(buff,128);
if(counter < 0)
{
printf("SystemCall Exception!");
return -1;
}
else{
printf("%s\n",buff);
}
return 0;
}
注:虽然此实验完成,但是中间仍有很多问题
- 我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一直在
setup.s 处,我尝试将之前的循环去掉,但是没有用; - 在重新配置实验后,还碰到了问题,比如没有规则可制作目标who.c等;
希望以后能够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