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工作多年发现考试一门证书还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对于自己多年工作经验进行一次验证,也能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垫脚石,系统分析师,国家高级工程师,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证书,希望同学们可以准备一下考试,下面是最近整理的考试频繁出现的知识点,后续会继续更新分享。
内容:
-
多核是多微处理器核的简称,是将两个或者更多的独立处理器封装在一起,集成一个电路中。多核处理器是单枚芯片(也称为硅核),能够直接插入单一的处理器插槽中,但操作系统会利用所有相关的资源,将它的每个执行内核作为分立的逻辑处理器。通过在多个执行内核之间划分任务,多核处理器可在特定的时钟周期内执行更多任务。多核与多CPU相比,可以很好降低系统的功耗和体积。在多核技术中,计算机可以同时执行多个进程;在操作系统中,多个线程也可以并发执行。SMP、BMP、MP这几种处理器系统硬件结构都有差异,采用哪种,是要考虑这个因素的。 - 哈佛结构是一种将程序指令和数据存储分开的存储器结构,哈佛结构是一种并行体系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将程序和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空间中,即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是两个独立的存储器,每个存储器独立编址、独立访问。与两个存储器相应的是系统的4条总线:程序和数据的数据总线与地址总线。这种分离的程序总线和数据总线可允许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同时获得指令字(来自程序存储器)和操作数(来自数据存储器),从而提高了执行速度,提高了数据的吞吐量。又由于程序和数据存储在两个分开的物理空间中,因此取地址和执行能完全重叠。中央处理器首先到程序指令存储器中读取程序指令内容。程序指令存储和数据存储分开,可以使指令和数据有不同的数据宽度。哈佛结构能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同时获取指令字与操作数,但做不到一个机器周期内多次访问存储器。
- 精简指令集,数量少,使用频率接近,定长格式,大部分为单周期指令,操作寄存器,只有Load、store操作内存。支持方式少,增加了通用寄存器,硬布线逻辑控制为主,适合采用流水线,优化编译,有效支持高级语言。 复杂指令集,数量多,使用频率差别大,可变长格式,支持多种寻址方式。微程序控制技术,研制周期长。
- 按内容存取,是相联存取,是相联存储的最大特点,Cache是一种非常经典的相联存储器
- 计算机是一个硬件和软件的结合体,可以把它看做是按照功能划分的多级层次结构,如图所示,这种结构的划分,有利于正确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明确软件、硬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微程序--》硬件直接执行;传统机器指令系统--》解释;操作系统机器作业控制语言等--》部分解释(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翻译(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编译程序;应用语言机器--》应用软件包
-
- 硬联逻辑级。这是计算机的内核、由门、触发器等逻辑电路组成
- 微程序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是微指令集,程序员用微指令编写的微程序一般直接由硬件执行
- 传统机器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是该机器的指令集,程序员用机器指令编写的程序可以由微程序进行解释
- 操作系统级。从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来看,一方面它要直接管理传统机器中的软件、硬件资源,另一方面它又是传统机器的延伸
- 汇编语言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是汇编语言,完成汇编语言翻译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程序
- 高级语言级。这一级的机器语言就是各种高级语言,通常是用编译程序来完成高级语言翻译的工作
- 应用语言级。这一级是为了使计算机满足某种用途而专门设计的,因此,这一级的机器语言就是各种面向问题的应用语言
- GPU是一种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器,一般采用的是SIMD架构
- Cache与主存之间的映射采用的是硬件方式完成的,其目的是提高速度
- 流水线的技术,流水线执行100个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为:(2+1+1+1+1)+(100-1)*2=204ns;所以每秒的吞吐率为:
- 编码流程为:
-
- 在原始信息位后加k个000,即1100000
- 将1100000与生成多项式1011做摸2除法,得到余数为010
- 将原始信息位于余数连接起来得到:1100010
- 按照总线中数据线的多少,可以分为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并行总线是含有多条双向数据线的总线,它可以实现一个数据多位同时传输,总线中数据线的数量决定了可传输一个数据的最大位数(一般是8位的倍数)。由于可以同时传输数据的个位,所以并行总线具有数据传输效率高的优点。但由于各条数据线的传输特性不可能完全一致,当数据线拉长时,数据各位到达接收端时延迟可能不一致,会造成传输错误,所以并行总线不宜过长,适合近距离连接。大多数的系统总线属于并行总线;串行总线是只有一条双向数据线或两条单向数据线的总线,可以实现一个数据的各位按照一定的速度和顺序依次传输。由于按位串行传输数据对数据传输特性的要求不高,在长距离连线情况下仍可以有效地传送数据,所以串行总线的优势在于远距离通信。但由于数据是按位顺序传送的,所以在相同的时钟控制下,数据传输速率低于并行总线。大多数的通信总线属于串行总线;在单总线结构中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均与系统总线相连,所以它又称为面向系统的单总线结构。在单总线结构中,cpu与主存之间、CPU与io设备之间、IO设备与主存之间、各种设备之间通过系统总线交换信息。单总线结构的优点是控制简单方便,扩充方便。但由于所有设备部件均挂在单一总线上,使这种结构只能分时工作,即同一时刻只能在两个设备之间传送数据,这就使系统总体数据传输的效率和速度受到限制,这是单总线结构的主要特点。
- 公司要求在应用集成后实现采用可定制的格式频繁地、立即地、可靠地、异步地传输数据包。
-
- 远程过程调用用一般是基于同步的方式,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失败;
- 共享数据库和文件传输的集成方式在性能方面较差,系统不能保持即时数据同步,而且容易造成应用于数据耦合;
- 消息传递的集成方式能够保证数据的异步、立即、可靠传输,恰好能够满足该公司的集成需求
- 企业信息集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照组织范围来分,分为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和外部的信息集成两个方面。
-
- 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按集成内容,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一般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
-
- 技术平台的集成,系统底层的体系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首先必须得到集成。这个集成包括信息技术硬件所组成的新型操作平台,如各类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微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设备,还包括置入信息技术或者说经过信息技术改造的机床、车床、自动化工具、流水线设备
- 数据的集成,为了完成应用集成和业务流程 集成,需要解决数据和数据库的集成问题。数据集成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流和共享,是进行其他更进一步集成的基础。数据集成的 特点是简单、低成本、易于实施,但需要对系统内部业务的深入了解,数据集成是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确定元数据模型。只有在建立统一的模型后,数据才能在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和共享。数据集成采用的主要数据处理技术有数据复制、数据聚合和接口集成等
- 应用系统的集成,应用系统集成是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之间 能够实现数据和方法的共享。它为进一步的过程集成打下基础。
- 业务过程集成,对业务过程进行集成的时候,企业必须在各种业务系统中定义、授权和管理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以便改进操作、减少成本、提高响应速度。业务流程的集成使得不同应用系统中流程能够无缝连接,实现流程的协调运作和流程信息的充分共享。
-
- 企业外部的信息集成
-
-
- 通过门户网站和互联网实现公众、社会团体、社会和客户的互动,实现企业内外部 信息资源的有效交流和集成
- 通过与合作伙伴信息系统的对接,建立动态的企业联盟,发展 基于竞争合作机制的虚拟企业,重塑企业的战略模式和竞争优势。
-
- Internet的发展增加了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虚拟企业、扩展的供应链管理和协同商务都是企业之间集成的典型。通过合作,几个企业和公司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这种合作网络可以提供单个公司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单个公司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 ,这种合作网络可以提供单个公司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型。通过合作,几个企业和公司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这种合作网络可以提供单个公司所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单个公司无法完成的订单,为了增加合作的效率,必须实现网络中有关合作关系的公司之间活动和过程的集成,另外,企业间的集成并不是使企业内所有的系统都实现集成,而只是集成一些与企业之间的业务过程有关的系统,因此,企业间的集成是一种由选择的集成。企业间集成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使企业间不同系统实现数据格式的匹配。目前,xml技术作为企业间集成时数据交换的标准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 按照实际应用领域,EP可以划分为四类,分别是企业网站、企业信息门户、企业知识门户和企业应用门户。
-
- 企业网站,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供用户或企业员工浏览,这些网站往往功能简单,注重信息的单项传送,忽视用户与企业之间,用户相互之间的信息互动。这些网站面向特定的使用人群,为企业服务,因此,可以被看做是EP发展的雏形
- 企业信息门户,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是指Internet环境下,把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和互联网资源统一集成到EP之下,根据每个用户和使用特点和角色不同,形成个性化的应用界面 ,并通过对事件和消息的处理传输把用户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EIP不仅仅局限于建立一个企业网站,提供一些企业和产品、服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求企业能够实现多业务系统的集成,能对客户的各种要求做出快速响应,并且能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统一管理,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都可以通过EIP非常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对访问者来说,EIP提供了一个单一的访问入口,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可以快速的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企业来说,EIP既是一个展示企业的窗口,也可以是无缝地集成企业的业务内容,商务活动、社区等,动态地发布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同时还可以支持网上的虚拟社区,访问者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换信息
- 企业知识门户,企业知识门户(Enterprise Knowledge Portal,EKP),是企业员工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总店,企业员工可以通过EKP方便地了解当天的最新消息、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所需的知识等。通过EKP,任何员工都可以实现地与工作团队中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地链接到相关的门户。不难看出,EKP的使用对象是企业的员工,它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并由此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当然,EKP还应该具有信息搜集、整理、提炼的功能,可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建立企业知识库并随时更新知识库的内容。目前,一些咨询和服务型企业已经开始建立知识门户。
- 企业应用门户,企业应用门户(Enterprise Application Portal EAP)实际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它以业务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 业务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EAP看成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节目。企业员工和合作伙伴可以通过EAP访问相应的应用系统,实现移动办公、进行网上交易等。
- 电子政务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居民;国家和地方人口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属于政府对政府的电子商务活动
- 商业智能能够辅助组织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的,也可以是战术层和战略层的决策,概括地说,商业智能的实现涉及软件、硬件、咨询服务以及应用,是对商务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 、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 采购与库存管理是ERP的基本模块,其中采购管理是对采购工作,从采购订单产生至货物收到的全过程进行组织、实施与控制,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rment IP)模块则是对企业物料的进、出、存进行管理
- IDEF(Integration DEFInition method 集成定义方法)是一系列建模、分析和仿真方法的统称,每套方法都是通过建模来获得某种特定类型的信息。其中IDEF0可以用来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IDEF4可以用来对面向对象进行建模
- 那个项目的净现值高,就选择最高就行;因为净现值的方法已经考虑了时间因素,所以就不再单独考虑建设期、投资回收期等事件因素
- 对系统开发的各种候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评价该项目实施后可能取得的无形收益,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一个项目的可行性,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分析,这属于可行性分析的范畴。而评价现有技术能力和信息技术是否足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是典型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分析现有系统存在的运行问题与可行性分析没有直接关系
-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分析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
-
- 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对组织的环境、目标以及现行系统的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根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确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对建设新系统的需求组偶出分析和预测,同时考虑建设新系统所受的各种约束,研究建设新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即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 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 系统 实施:系统实施阶段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的阶段
- 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投入运行之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评价,记录系统运行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 敏捷方法是以原型开发思想为基础,采用迭代增量式开发,发行版本小型化,比较适合需求变化不大或者开发前期对需求不是很清晰的项目。
- 逆向工程、重构、再工程:
-
- 所谓软件的逆向工程就是分析已有的项目,寻求比源代码更高级的抽象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凡是在软件生命周期内将软件某种形式的描述转换成更为抽象形式的活动都可以称为逆向工程。与之相关的概念是:
- 重构(restructuring)是指在同一个抽象级别上转换系统描述形式:
- 设计恢复(design recovery)是指借助工具从已有的程序中抽象出有关数据设计,总体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的信息(不一定是原设计)
- 再工程(re-engineering)也称为修复和改造工程,它是在逆向工程所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修改或重构已有的系统,产生系统的一个新版本
- 需求开发、需求管理,把所有与需求直接相关的获得统称为需求工程。需求工程的获得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属于需求开发;另一类属于需求管理
-
- 需求开发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与分析,获取用户需求并定义产品需求,需求开发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定义和需求验证的过程
- 需求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各方对需求的一致性理解;管理和控制需求的变更;从需求到最终产品的双向跟踪。需求管理与需求开发密切合作,需求开发涉及到把项目关系人的需求转换成需求和决定如何在各个产品构建之间安排或者分配需求,在需求管理中,要收集需求的变更的理由,并且维持对原有需求和所有产品以及产品构件需求的双向跟踪
- 业务需求是指反映企业或客户对系统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通常来自项目投资人、购买产品的客户、客户单位的管理人员、市场营销部门或产品策划部门
- 需求开发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定义和需求验证
-
- 需求获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
- 需求分析:对各种需求信息进行分析,消除错误,刻画细节
- 需求定义:根据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定义准确无误的产品需求,产生《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
- 需求验证:开发方和用户方共同对《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进行评审,双方达成共识后做出书面承诺,使《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真正成为需求基线(经过批准后的计划文档的意思)
- 需求跟踪是指跟踪一个需求使用期限的全过程,需求跟踪包括编制每个需求同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文档,这些元素包括其他类型的需求,体系结构,其他设计部件,源代码模块、测试、帮助文档等。需求跟踪为我们提供了由需求到产品实现整个过程范围的明确查阅能力。需求跟踪矩阵是在用户原始需求与需求规格说明书之间,以及需求规格说明书与最终产品之间实现双向跟踪的主要工具
- 事物:模型中的基本成员。UML中包括结构事物、行为事物、分组事物和注释事物
-
- 结构事物,模型中静态部分【类class】+【接口interface】+【协作Collaboration】+【用例User Case】+【活动类】+【组件Component】+【节点Node】
- 行为事物:模型中的动态部分,【交互】+【状态机】
- 分组事物,可以把分组事物看成是一个“盒子”,模型可以在其中分解,目前只有一种分组事物,即包(Package)。结构事物、动作事物甚至分组事物都有可能放在一个包中。包纯粹是概念上的,只存在与开发阶段,而组件在运行时存在
- 注释事物,注释事物是UML模型的解释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