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网络
“网络” 是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的必要桥梁。计算机网络,根据 网络互联 的规模大小,可以划分为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和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1.1 局域网LAN
局域网是多台主机通过路由器 / 交换机组建起来在某一区域 形成的一个网络组。
借助交换机,可以把若干个设备组建到一个局域网中。 交换机上面的网口之间都是对等的(所有的口都是一样的使用效果)。 交换机的效果就是把插在上面的设备给组建成一个局域网。
路由器是连接了 两个 局域网,其中插在 LAN 口上的设备在一个局域网里,通过 WAN 口连接到另外一个局域网。
1.2 广域网WAN
通过路由器,将多个局域网连接起来,在物理上组成很大范围的网络,就形成了广域网。广域网内部的局域网都属于其子网。
广域网WAN 是归运营商所管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广域网 可能涵盖某个城市、国家/地区或全球区域。 全世界最大的广域网叫做 Integer (因特网)。
2 网络通信基础
2.1 IP地址
概念
IP地址主要用于标识网络主机、其他网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网络地址。简单的来说,IP地址用于定位主机的网络地址。
格式
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一般是按照每个字节,把这个32位整数分割为4个“8位二进制数”,通常用“点分十进制”的方式来表述,即 a.b.c.d 的形式(a,b,c,d都是0~255之间的十进制整数)
01100100.00000001.00000010.00000011 → 100.1.2.3
特殊IP
127.0.0.1 :环回IP,就表示自己这个主机。
2.2 端口号
概念
网络通信中,IP地址用于标识目标主机网络地址,端口号描述了一个主机上的某个应用程序。 也就是:端口号用于定位主机中的某一个正在进行网络通信的程序。
格式
端口号是0~65535 范围的数字,在网络通信中,进程可以通过绑定一个端口号,来发送及接收网络数据。
端口号使用
- 当服务器程序在启动的时候,就需要绑定上一个端口号,以便客户端程序来访问。
- 两个不同的进程,不能绑定同一个端口号,但一个进程可以绑定多个端口号。
2.3 认识协议
- 进行有效的通信,前提就是能够明确通信协议。
- 网络协议是网络通信(即网络数据传输)经过的所有网络设备都必须共同遵从的一组约定、规则。如怎么样建立连接、怎么样互相识别等。只有遵守这个约定,计算机之间才能相互通信交流。
- 本质上就是约定:发出的数据是什么样的格式,接收方就按照对应格式来进行解析。(这样才能保证接收方能读懂发送方的信息)
2.4 关于协议分层
网络通信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细节(数据是要从 光电信号 这样的虚拟信号 一步一步 转换成我们看到的 文字图片 信息的),如果只通过一个协议来约定所有的细节,这个协议就会非常庞大复杂。 所以我们需要把一个大的复杂的协议,拆成多个小的更简单的协议,每个协议只负责一部分工作。
这个就像我们写代码时,并不是将所有的逻辑塞在一个文件中,而是进行分类,每个文件负责一部分功能。
图示举例:
2.5 五元组
在TCP/IP协议中,用五元组来标识一个网络通信:
- 源IP:标识源主机
- 源端口号:标识源主机中该次通信发送数据的进程
- 目的IP:标识目的主机
- 目的端口号:标识目的主机中该次通信接收数据的进程
- 协议号:标识发送进程和接收进程双方约定的数据格式
2.6. OSI 七层网络模型
简单认识 OSI 七层网络模型
2.7 TCP/IP五层模型
由于 OSI七层模型 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真实情况是 OSI 的简化版本,TCP/IP 五层(四层)网络模型
-
物理层: 网络通信中的硬件设备(网卡,网线…) 针对硬件设备,就是物理层协议所负责的范畴,需要保证所有的主机和网络设备之间都是相互匹配的。 -
数据链路层:负责完成相邻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 一根网线相连的两个设备 -
网络层: 负责点到点之间的通信。网络中的任意节点,到任意节点之间的通信,网络层负责这个两个点,规划出一条合适的路线(负责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 实际的网络环境结构非常复杂,两个点之间的线路不止一条,网络层就需要规划处一条最合适的一条 -
传输层: 负责端到端之间的通信。(起点到终点) 只关注数据有没有发送到,不关注数据通过那条路发送过去的。 -
应用层: 负责应用程序间通讯的协议 你传输的这条数据是做什么用的:如简单电子邮件传输(SMTP)、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远程访问协议(Telnet)等 ,也就是需要我们程序员通过网络编程来规定出的协议。
网络设备所在分层
- 对于一台主机,它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也即是TCP/IP五层模型的下四层;
- 对于一台路由器,它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也即是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三层;
- 对于一台交换机,它实现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也即是TCP/IP五层模型的下两层;
- 对于集线器,它只实现了物理层,集线器不能存储信息,只是简单的互连。
2.8 封装和分用
封装
封装和分用 是网络通讯中的一组重要概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 封装 和 Java 面向对象:封装继承多态 中的 封装 没有什么关系。
-
应用层: 根据用户的输入,把数据构造成一个应用层协议报文。 -
传输层: 根据刚才传过来的数据,基于当前使用的 传输层协议,来构造出一个 传输层协议报文。 -
网络层: 拿到了完整的传输层数据报,就会再根据当前使用的网络层协议(这里例如 IP 协议),再次进行封装。 -
数据链路层: 在刚才的 IP 数据报基础上,根据当前使用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将数据报构造成一个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报。典型的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叫做“以太网”,就是构造成一个“以太网数据帧”。 -
物理层(硬件设备): 物理层就是实实在在的将刚才的 以太网数据帧(其实就是一组 0 1),变成高低电平,通过网线传输出去~
分用
- 物理层(硬件设备,网卡)
目标主机网卡感知到了一组高低电平,就会把这些高低电平翻译成 0 1 的一串数据,然后这一串 0 1 就是一个完整的以太网数据帧 物理层就把这个数据交给 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驱动)
数据链路层负责对物理层给过来的数据进行解析,去掉帧头和帧尾,取出里面的 IP 数据报。 - 网络层(操作系统)
网络层协议 (IP 协议) 又会对这个数据进行解析,去掉 IP 协议报头,取出里面的 TCP 数据报,再交给传输层。 - 传输层(操作系统内核)
传输层协议 (TCP 协议) 又会对这个数据进行解析,去掉 TCP 报头,取出里面的 TCP 数据报,交给应用层。 - 应用层(应用程序)
应用层首先会调用 socket API (程序员进行开发的网络编程 API) 从内核中读取到这个应用层数据报,再根据相应的应用层协议进行解析。 根据解析结果进行最终的信息显示。
以上就是数据传输过程中关于封装和分用的具体细节,在实际传输中,主机 A 和 主机 B 也不会是直连的,中间可能还会经过很多的路由器或者交换机,也是根据同样的 封装和分用 过程进行数据的传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