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printf函数缓冲区刷新与C语言的 ‘\n’ 字符
我们先看一个简单的程序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rintf("begin...");
fork();
printf("end...\n");
return 0;
}
运行后发现打印了两次begin,而根据前面的学习,实际上应该打印一次才对
实际上这是printf()函数缓冲区的机制造成的,缓冲区我们在Linux系统调用专题中已经讲过了。在系统调用时,遇到 ‘/n’ 输出行缓冲,我们这里第一个printf()函数中没有 ‘\n’ 字符,所以第一个printf()函数执行的时候没有打印缓冲区的内容,当我们fork一个子进程的时候,我们既没有输出这个缓冲区的内容,也没有刷新缓冲区,所以这段内容恢复至到子进程中。等到父子进程都执行到第二个printf()函数的时候,遇到 ‘\n’ 打印缓冲区内容,就把上一次和这一次的内容一块打印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fork在第一个printf()语句之后,子进程却能打印出一个printf()语句中内容的原因,因为缓冲区没有刷新,所以被赋值给了子进程。这也告诉我们Linux和Windows是有区别的,在Linux下用pintf()函数一定要加 ‘\n’ 。
所以我们只要在第一个printf()语句中加上 ‘\n’ 字符就可以了。
2. 父子进程空间共享问题
执行fork()函数后,子进程与父进程有相同的全局变量、.data段、.text段、栈、堆、环境变量、用户ID、宿主目录、进程工作目录、信号处理方式等;不同之处在于,进程自己的ID、父进程ID、fork()函数返回值、进程运行时间(父进程在fork之前就已经运行了,而子进程在fork之后才开始运行)、定时器、未决信号集等不同。但是,子进程并不是直接把父进程0到3G的用户空间全部复制,而是遵循一种读时共享、写时复制这样的原则,这样无论是子进程执行父进程的逻辑,还是执行自己的逻辑都能节省内存开销。也就是说,父子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中,比如说数据段,它们都是指向同一块物理地址空间的,如果子进程只是读取该空间,那么就没必要复制这块物理内存,即读时共享,如果子进程要修改这块物理空间,那么将会复制一块物理空间然后修改复制的空间,即写时复制。
这里要注意,即便是全局数据,也遵循读时共享写时复制的原则,也就是说全局变量在父子进程之间也不是共享的。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演示这种读时共享写时复制的原则。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t g_data = 10;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pid_t pid = fork();
if(pid == 0)
{
printf("child: g_data = %d\n", g_data);
g_data = 11;
printf("child: g_data = %d\n", g_data);
sleep(2);
g_data = 13;
printf("child: g_data = %d\n", g_data);
}
if(pid > 0)
{
sleep(1);
printf("call: g_data = %d\n", g_data);
g_data = 12;
printf("call: g_data = %d\n", g_data);
sleep(2);
}
return 0;
}
编译运行,我们可以在打印结果中看到,当子进程修改全局变量的时候,父进程和子进程的全局变量值就可以使不再一样了,这就是写时复制,这时候,父子进程都有自己的g_data,修改的时候也是修改的自己的g_data的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