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浏览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平台、提供通信和交流的平台、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平台、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提供电子商务的平台、提供远程协助的平台、提供网上办公的平台 网络:结点+链路 互联网:网络的网络(通过路由器连接) 因特网:特指最大互联网 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成为标准协议 建成三级结构的因特网 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第一层ISP称为因特网主干网
2.理解网络常用三种交换形式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异同。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路由器:网络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路交换: 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 通话的全部时间内,通话的两个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通信资源,线路传输效率很低 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一条物理的线路直接将源点和终点连接起来一样 分组交换: 把发送的整块数据称为一个报文,每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后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分组又称为包,分组首部称为包头,分组是在因特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按照首部的目的地址查找转发表,主机的用途是为了用户进行信息处理的,还可以和其他主机通过网络交换信息,路由器用来转发分组的 单个分组传送至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存储转发),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结点的输出接口和输入接口能够并行工作,当输出端口在发送一个分组时,其输入端口可以同时接收下一个分组 报文交换: 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3.了解网络的分类 范围大到小: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4.理解网络性能指标 速率:数据的传送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最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比特是计算机中数据量单位,二进制数字中一个0或1,计算机中数据量往往用字节作为度量单位 带宽: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信号的带宽是指该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单位是赫,网络带宽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 吞吐量:也称吞吐率,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速率:吞吐量<带宽/额定速率 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 排队时延 终点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 某信道利用率增大时,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网络时延=网络空闲时延/1-利用率
5.熟悉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各层功能☆ OSI、TCP/IP 网络协议:语法、语义、同步(时序) 体系结构好处: 各层之间是独立的 灵活性好 结构上可分割开 易于实现和维护 有利于功能复用 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ISO提出OSI/RM简称OSI OSI的七层协议:《物理层(集线器、中继器)、数据链路层(交换机、网桥)、网络层(路由器)》----通信子网(数据通信)、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资源子网(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TCP/IP四层协议:网络接口层、网络层IP、运输层(TCP或UDP)、应用层(各种应用协议HTTP,FTP,SMTP) (1)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应用层的任务是如何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应用层协议定义的是应用进程见通信和交互的原则。这里的 进程就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应用层交互的数据单元为报文。 (2)运输层:就是负责向两台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通用的数据传输服务。在因特网中有两个运输层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它主要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 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单位是报文段。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他主要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 单位是用户数据报。 (3)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在发送数据时,网络层把运输层产生的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封装成分组或包进行传输。在TCP/IP协议,由于网际层使用IP协议故分组也称IP数据报或者数据报。 (4)数据链路层:简称链路层。它的任务是将分组从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在链路层上传送的单元称为帧(Frame)。 (5)物理层:是原理体系结构的最底层。完成计算机网络的最基础任务,即在传输媒体上传送比特流。物理层的数据单位是比特。
6.计算:发送速率和传播速率,不同交换形式下总时延
第2章 1>理解物理层的主要任务 1.物理层的功能 (1)主要功能:传输透明的比特流 (2)封装好的数据以‘0’,‘1’比特流的形式进行传输。 (3)物理层上的传输,从不关心比特流里携带的信息,只关心比特流的正确搬运。 2.物理层的四个特性 (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脚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2)电气特性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的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某一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4)过程特性指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事件出现的顺序。 3.物理层上数据的传输 (1)数据在计算机内部采用并行传输的方式,在通信线路上采用串行传输。 (2)物理连接的方式主要有点对点、广播链接、多点连接。 (3)物理层传输媒体主要有双绞线、对称电缆、同轴电缆、光缆、各种波段的无线信道。
2>掌握信道极限容量的两种计算方法 奈氏准则:在假定情况下,为了避免码间串扰码元的传输速率上限为: 在理想带通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WBaud; 在理想地通道最高码元传输速率=2WBaud; 码元传输速率的单位为Baud(波特),带宽的单位为HZ(赫)。1波特每秒传输一个码元。 理想低通道极限信息传输速率=2WLog2M,理想带通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WLog2M; W为带宽,M为信号编码级数(电平级数) 信噪比-—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WLog2(1+S/N);(W为带宽,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率。 信噪比公式=1dB=10*Log2S/N; 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必须采用多元制和提高信噪比 3>了解常用传输媒体特点 引导型传输媒体: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1)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网屏式双绞线 【1】非屏蔽双绞线:优点成本低,尺寸小,易于安装。缺点:易受干扰,传输距离性能受到绞距的影响。 【2】屏蔽双绞线:优点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成本高,不易于安装。 【3】网屏式双绞线:成本在非屏蔽是和屏蔽双绞线之间,抗干扰能力也是。 (2)同轴电缆:由内导体铜质线,单股实心线(多胶绞合线),绝缘层,网状编制的外导体屏蔽层,保护塑料外层组成。 (3)同轴电缆用途:广泛用于传播速率较高的数据。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主要用于有线电视网的居民小区中。 (4)光纤:光纤通信就是利用光导纤维(光纤)传递光脉冲来进行通信。 【1】光纤特点:光导纤维的简称,由极细的玻璃纤维组成,把光封闭在其中并沿轴向进行传播。 【2】光纤优点:通信容量非常大、传输损耗小、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好、没有串音干扰,保密性好、体积小重量轻。 【3】多模光纤:多个模式同时传输,只适用于短距离传输。 【4】单模光纤:以单一的模式传输,激光产生的单束光,高带宽,适合远距离传输。 非引导性传输媒体:短波通信,微波通信,红外通信,大气激光通信。 (1)短波通信:靠电离层的反射,通信质量差。 (2)微波通信: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卫星通信。 【1】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可传输电话,电报,图像数据等。频率高,频带宽,通信容量大,已受天气影响。 【2】卫星通信:与地面接力特点相同。
4>理解FDM、TDM、STDM、WDM、CDM信道复用技术的原理 1.频分复用(FDM):将频带资源分为若干段,每个用户在同一时间段中占用不同频带资源。并且在通信过程中用户始终占用分配的频带资源。 2.时分复用(TDM):将传输线路的带宽资源按时间轮流分配给不同的用户。所有用户在不同时间段内占用同一频带资源。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每个时分复用用户在每一个时分复用帧中占用固定的时隙并且只在固定的时隙中传播数据。 3.统计时分复用(STDM):使用统计时分复用帧来传送复用数据,每一个统计时分复用帧的时隙小于连接在集中器上的用户数。各用户有了数据就可以随时发往集中器的输入缓存,集中器再按顺序依次扫描输入缓存。统计时分复用不是固定分配时隙,而是按需动态的分配时隙。 4.波分复用(WDM):光的频分复用,在光纤上复用信号。 5码分复用(CDM):每个用户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 (1)码分复用最初用于军事通信,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在无线局域网中可以提高通信的质量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减少干扰对通信的影响,增强通信系统的质量。 (2)判断两个不同站的码分序列是否正交,只需判断这两个站的规格化内积是否为0. 规格化内积计算公式:ST=1/m((S1T1)+…(SiTi)) (S和T分别为不同站的码片序列)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都为1,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的反码的规格化内积为-1.
5>了解ADSL和其他常用宽带接入技术基本原理 计算:信道最大传输速率 CDMA码片序列
第3章 1>理解数据链路层主要任务、三个基本问题 数据链路层在路由器中的转发模式:先从物理层上到网络层,在网络层中转发表中找到下一跳的地址后,在下到物理层转发出去。
2>点对点信道PPP协议 点对点协议PPP协议(一对一传输(全双工方式)) 1.HDLC协议:是面向比特的采用零比特填充法来实现透明传输。 (1)HDLC协议实现了滑动窗口协议,并且可以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的连接方式。 (2)HDLC协议允许三种类型的帧:信息帧(I帧),监督帧(S帧),无编号帧(W帧)。I为数据传输,S为数据流控制,W为控制链路本身。 2.PPP协议:面向字节的协议及所有的PPP长度都为整数个字节。并且只提供全双工操作(可靠传输) (1)PPP协议的特点:简单,封装成帧,透明性,多种网络层协议和多种类型链路,差错检测,检测连接状态,最大传送单元(MTU),网络层地址协商。 (2)PPP的组成: 【1】: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链路的方法。 【2】:链路控制协议(LCP) 【3】:网络控制协议(NCP) (3)PPP协议的帧格式:F+A+C+协议+信息部分+FCS(帧检验序列)+F 【1】F为帧标志字符(帧定界) 【2】信息部分为IP数据报,其长度不可以超过1500字节 【3】FCS为CRC帧检验序列(存放冗余码) (4)透明传输: 【1】当PPP采用异步传输时(字节同步传输)使用字节填充来实现透明传输 【2】当PPP使用面向比特的同步传输采用零比特填充来实现透明传输。
3>以太网的信道共享协议CSMA/CD,CSMA/CA工作原理 CSMA/CD协议(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协议) (1)以太网的通信措施 【1】采用较为灵活的无连接方式,不必先建立连接就可以直接发送数据。适配器对发送的数据不进行编号,也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以太网提供的是不可靠的交付及尽最大的努力的交付。当收到有差错的帧时就丢弃。 【2】以太网采用基带传输:及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且在同一时间只允许一个站点发送数据。 (2)对于如何协调总线上个站点的工作: 【1】以太网采用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址接入/碰撞检测) 【2】载波监听:(先听后发)及发送前先监听总线上是否有其他站点在工作,如果有则等待,等信道变空闲后再发。 【3】碰撞检测:(边听边发)及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是否有其他站点在工作。当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点在工作室就会发生碰撞(冲突)一旦发生碰撞则立即停止发送,等待一段时间后在发送。 【4】多址接入:许多站点以多址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 (3)争用期:端到端的往返时间(端到端的往返传播时延) 【1】一个站点要知道发送的数据是否产生与其他站点产生碰撞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争用期,也就是说如果在一个争用期内都没发生碰撞则代表没有发生碰撞。 【2】在使用CSMA/CD协议时一个站点不可能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因此使用CSMA/CD的以太网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 (4)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解决发生碰撞后需要等待多长时间在发送数据的问题) 【1】重传应推后R倍的争用期 1.r是一个随机数它的取值范围在{0,…2‘k-1}中取值 2.k是重传次数,当重传次数<=10时k=重传次数,当k>10时k=10。 3当重传16次任然不可以成功时则丢弃该帧向高层报告。 【2】帧的发送时延>=一个争用期 【3】最小帧长:以太网规定最小帧长为64字节,及512比特(为一个争用期)。如果要发送的数据非常少,则必须加入一些填充字节使帧长不可以小于64字节。所以帧长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于碰撞产生的无效帧。 【4】退避时间(等待重发时间)=R争用期。 (5)共享式以太网利用率 【1】发送一个帧所需的发送时延为Td=帧长/发送速率 【2】成功发送一个帧所需时间:发送时延加上传播时延(1/2倍争用期) 【3】以太网利用率:Td/传播时延 【4】要提高以太网利用率就需要增加传播时延或者减少发送时延 (6)使用集线器的星型拓扑 【1】集线器特点:在一个时刻只允许一个站点发送数据,一个集线器有多个接口,集线器和中继器都在物理层。 (7)以太网帧格式:目的地址(6字节)+源地址(6字节)+类型(2字节)+IP数据报(46-1500字节)+FCS(帧检验序列)(4字节)。 (8)无效帧的标准:帧的长度不是整数个字节,FCS出现差错,MAC数据字段不在46-1500范围内。
4>网络不同层次采用的扩展/联接技术及网络设备 虚拟局域网(VLAN) (1)划分方式:管理员可以通过逻辑配置来建立多个逻辑独立的虚拟网络,同时将连接在交换机上的站点按需划分为多个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虚拟网) (2)虚拟网只是给局域网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并不是新型局域网。 (3)属于同一VLAN上的站点可以直接通信,但两个同一VLAN上的站点可能连接在不同交换机上。
以太网的演进 1.传统以太网(10Mb/s)采用CSMA/CD协议 2.高速以太网(100Mb/s)采用CSMA/CD协议 3.快速以太网(100Mb/s)采用CSMA/CD协议,可使用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在全双工下CSMA/CD协议不起作用。 4.三者都采用无屏蔽式双绞线布线。
无线局域网 1.采用标准与协议:采用的标准为IEEE802.11,采用的协议为CSMA/CA协议 2.802.11使用的拓扑类型:星型网络拓扑 3.接入点(AP):中心的基站 4.基本服务集(BSS):802.11标准规定的无线局域网最小构件。 5.CSMA/CA协议(载波监听多址接入/碰撞避免) (1)CSMA/CA的截断二进制退避算法: 【1】当检测空闲时等待(DIFS)间隔后再发送,接收后要等待SIFS后再发送确认帧。 【2】当发生碰撞后立即停止发送并执行退避算法。 【3】重传次数k<=6 【4】r的取值范围在{0…2’2+k-1} 【5】采用退避算法的要求:在发送帧之前检测到信道忙。在每一次重传一个帧时,在每一次成功发送后又连续发送下一个帧时。 【6】信道预约和虚拟载波监听:在发送数据之前先发送一个短的控制帧,当目的站收到确认帧后发送响应帧,当源站收到响应帧后就发送数据帧,接收方正确接收后发送确认帧。
5>中继器、网桥与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三者区别,工作层次、数据处理等方面 1.网桥 (1)使用双绞线和集线器的星型以太网 (2)使用集线器的星型以太网在逻辑上仍然是一个总线网,各站点共享总线资源,使用csma/cd协议采用半双工方式。 (3)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1】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 【2】转发步骤:先检查此帧的目的地址,确认转发接口/或丢弃(过滤) 2.以太网交换机:采用堆叠方式让多个用户连接在一个交换机上。 (1)以太网交换机称为二层交换机或局域网交换机实质上是一个多接口网桥。并且每个用户独占带宽及n个用户交换机容量为N*M(M为带宽容量).
6>广播域与碰撞域的划分 计算:CRC校验,网桥自学习建立转发表
第4章 1>理解网络层主要任务 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为网络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 它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以实现网络的 互连 功能。 具体地说,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等将信息从一台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台网络设备 可以为用户提供面向连接的服务,也可以提供无连接的服务,不同时提供
2>熟悉分类IP地址、子网、CIDR地址的划分 网络号+主机号 A:0-127 B:128-191 C:192-223 分类编址、划分子网、无分类编址 3>熟悉IP数据报各字段的含义 IP数据包由报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报头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在报头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可选部分——IP选项和填充域。 首部各字段的含义如下 1、版本 占4位,指IP协议的版本。 2、报头长度 占4位,该字段的单位是32位字(1个32位字长是4字节),因此当IP报头长度为1111时,报头长度就达到最大值60字节。当IP分组的首部长度不是4字节的整数倍是,就需要对填充域加以填充。最常用的报头长度为20位(报头长度值为0101),这时不使用任何选项。 3、区分服务(服务类型) 占8位,在一般情况下都不使用这个字段。 4、总长度 指报头和数据之和的长度,单位是字节。总长度字段为16位,故IP数据报的最大长度为65535。 每一种数据链路层都有其自己的帧格式,其中包括帧格式中的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这称为最大传送单元MTU。当IP数据报封装成链路层的帧时,此数据报的总长度不能超过对应MTU的值。若数据报长度超过对于MTU的值,就将数据报进行分片处理,此时数据报首部中的“总长度“字段是指分片后的每一个分片的报头长度和数据长度之和。 5、标识 占16位。IP软件在存储器中维持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数据报,计数器就加1,并赋给标识字段。当数据报进行分片处理后,每个分片的标识值都与原数据报的标识值相同,则在接收端具有相同标识值的分片就能最终正确的重装成为原来的数据报。 6、标志 占3位,但目前只有两位有意义。 最低位记为MF。MF=1即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包。MF=0表示这已是若干数据包片中的最后一个。 中间位记为DF,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7、片偏移 占13位。表示每个数据报的分片在原数据报中的相对位置。片偏移以8个字节为偏移单位,即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字节的整数倍。 8、生存时间 占8位。表示数据报在网络中的寿命。最初以秒为TTL值为单位,现在以跳数为单位,则目前的最大数据为255. 9、协议 占8位,指出此数据报携带的数据是使用何种协议,以便使目的主机的IP层知道应将数据部分上交给那个处理过程。 TCP对应协议字段值6;UDP对应协议字段值17 10、首部校验和 占16位,该字段只校验数据报的报头,但不包括数据部分。 11、源地址 占32位 12、目的地址 占32位
4>熟悉路由表的构造,转发分组流程 1)首先从IP数据报首部提取出目的主机的IP地址D,得出其所在的网络N。
(2)若N就是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的某个网络,则进行直接交付,不需要经过其它的路由器进行转发,直接把数据报交付给目的主机。 否则就执行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 (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给默认路由所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 (6)报告转发分组出错
5>了解ICMP、ARP、RARP协议工作原理 ARP工作原理 1)PC1发送数据给PC2,会先检查自己的ARP缓存表。 2)如果检查不在ARP缓存表里,ARP就会发送广播,用于找到目的地的MAC地址。ARP请求里包括PC1的IP地址和MAC地址以及PC2的IP地址和MAC地址(此时为广播地址FF-FF-FF-FF-FF-FF) 3)交换机收到广播后做泛洪处理,对除PC1外的所有主机发送ARP请求消息,PC3和PC4收到信息,对照IP地址,发现不是自己后,丢弃这个ARP请求信息;PC2收到,发现是自己的信息,就以单播的形式发送ARP应答,并在自己的ARP表中缓存PC1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 4)PC2的ARP应答到PC1上后,PC1在自己的ARP表中添加PC2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之后,PC1和PC2就以单播的形式通信。
ARP协议是根据IP地址找其对应的MAC地址,而RARP则是根据MAC地址找其对应IP地址,所以称之为"反向ARP"。具有本地磁盘的系统引导时,一般是从磁盘上的配置文件中读取IP地址,然后即可直接用ARP协议找出与其对应的主机MAC地址。但是无盘机,如X终端或无盘工作站,启动时是通过MAC地址来寻址的,这时就需要通过RARP协议获取IP地址。
RARP的基本工作原理如下: (1)发送端发送一个本地的RARP广播包,在此广播包中声明自己的MAC地址,并且请求任何收到此请求的RARP服务器分配一个IP地址。 (2)本地网段上的RARP服务器收到此请求后,检查其RARP列表,查找该MAC地址对应的IP地址。如果存在,RARP服务器就给源主机发送一个响应数据包,并将此IP地址提供给对方主机使用;如果不存在,RARP服务器对此不做任何响应。 (3)源端在收到从RARP服务器来的响应信息后,利用得到的IP地址进行通信;如果一直没有收到RARP服务器的响应信息,则表示初始化失败。
ICMP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协议,用于传输出错报告控制信息。 ICMP提供一致易懂的出
6>理解RIP、OSPF协议工作原理、异同 1、RIP是按跳数来算路由的,OSPF是状态路由协议。 2、RIP的算法简单,但在路径较时收敛速度慢,广播路由信息时占用的带宽资源较多,它适用于网络拓扑结构相对简单且数据链路故障率极低的小型网络,在大中型企业网络中,一般不使用RIP
7>计算 网络地址;超网地址块;分配子网和地址范围;RIP距离向量算法
第5章 1>理解运输层的主要任务 是OSI模型的第四层。 一般来说,OSI下三层的主要任务是 数据通信 ,上三层的任务是 数据处理
2>理解UDP、TCP的异同 3>理解TCP报文段首部字段含义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 :各占2个字节.端口是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服务接口。
4>理解TCP保证可靠传输的主要措施 合理截断数据包,超时重发,校验,失序重新排序,能够丢弃重复数据,TCP可以进行流量控制
5>熟悉流量控制原理、工作过程 原理: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原则:发送方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接收窗口的数值。窗口单位是字节,不是报文段。[通过TCP首部窗口字段(rwnd)调整接收方的发送窗口数值大小] 注意一种情况:如果接收方发送rwnd=0的报文给发送方(也就是不允许发送方发送数据,这时候可能接收方窗口中数据已经满了),这时候发送方要暂停发送数据,等待接收方的rwnd重新调整大小,过一段时间如果接收方发送一封报文使得rwnd>0(发送方可以发送数据了),而很不巧,报文丢失了!那么发送方会一直等下去吗?答案是不会。TCP为每一个连接都设置一个持续计时器。只要发送方接收到了rwnd=0的报文就启动持续计时器,若时间到了,便发送一个探测报文段(仅携带一个字节),这时候接收方就可以发送确认报文,调整rwnd和持续计时器,解决问题
6>熟悉拥塞控制原理、工作过程 1)慢启动;2)拥塞避免;3)拥塞发生;4)快速恢复。 3、拥塞控制经典概念 RTT :数据包从发出去到收到对它的ack的来回时间,采用平滑方式计算RTT RTO :重传超时
7>计算 TCP连接管理三阶段过程;滑动窗口;拥塞控制过程
第6章 1>理解应用层的主要任务 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来完成特定的网络应用 应用层也称为应用实体(AE),它由若干个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和一个或多个公用应用服务元素(CASE)组成。每个SASE提供特定的应用服务,例如文件运输访问和管理(FTAM)、电子文电处理(MHS)、虚拟终端协议(VAP)等。CASE提供一组公用的应用服务,例如联系控制服务元素(ACSE)、可靠运输服务元素(RTSE)和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等。
2>掌握DNS、FTP、WWW、POP3/IMAP、DHCP基本概念 域名系统:是 Internet 上解决网上机器命名的一种系统。. 就像拜访朋友要先知道别人家怎么走一样,Internet上当一台 主机 要访问另外一台主机时,必须首先获知其地址, TCP /IP中的 IP地址 是由四段以"."分开的数字组成 (此处以IPv4的地址为例,IPv6的地址同理),记起来总是不如名字那么方便,所以,就采用了域名系统来管理名字和IP的对应关系。. 文件传送协议:是用于在 网络 上进行文件传输的一套标准协议,它工作在 OSI 模型的第七层, TCP 模型的第四层, 即应用层, 使用 TCP 传输而不是 UDP, 客户在和服务器建立连接前要经过一个“三次握手”的过程, 保证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是可靠的, 而且是面向连接, 为数据传输提供可靠保证。 万维网:是无数个 网络站点 和网页的集合,它们在一起构成了 因特网 最主要的部分(因特网也包括 电子邮件 、Usenet以及 新闻组 )。 它实际上是多媒体的集合,是由 超级链接 连接而成的 邮件读取协议:从邮件服务器读取或下载邮件时必须要有邮件读取协议。 现在常用的邮件读取协议有两个,一个是邮局协议的第三版本(POP3,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另一个是因特网报文存取协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个局域网的网络协议。. 指的是由服务器控制一段IP地址范围,客户机登录服务器时就可以自动获得服务器分配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 默认情况下,DHCP作为Windows Server的一个服务组件不会被系统自动安装,还需要管理员手动安装并进行必要的配置
实验 熟悉网线的制作过程 了解网络设备配置的途径 熟悉VLAN配置命令,包括增加、删除、接口接入VLAN、接口模式配置 熟悉静态路由、动态路由配置命令,并能根据网络拓扑图设计路由表项目,运用命令配置路由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