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网络体系结构层次模型
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
为了完成计算机间的通信合作,把每个计算机互连的功能划分成定义明确的层次,规定了同层次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层之间的接口和服务。
三要素–层次,协议,接口
层次:通常将系统中能提供某种或某类型服务功能的逻辑构造成为层,每一层都由一些实体组成 协议:是指两个对等实体间完成通信或服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接口:相邻层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界面,下层通过接口向上层提供服务,上层通过接口使用下层的服务。
层次结构的优点和原则
优点
原则
一, 各层的功能及技术实现要有明显的差别,各层要相互独立 二, 每一层应完成精确定义的功能 三, 分层处应当选择接口的描述最少、层间交互最少的地方 四, 层次数目要适当,应考虑数据传输过程的特点,在双方形成对等层关系 五, 每一层功能的选择应利于标准化
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有三个要素:语法、语义和同步。
2.3 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共分为7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是OSI分层结构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层,它建立在传输媒介基础上,实现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也称为通信子网层,用于控制通信子网的操作,是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的接口。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是真正的点到点,即主机到主机的层,它自始至终将数据从源端携带到接收方。 第五层:会话层。管理主机之间的会话进程,即负责建立、管理、终止进程之间的会话。 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以下的五层关注的是如何传递数据位,而表示层关注的是所传递信息的语法和语义。 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直接面对用户的具体应用,它包含用户应用程序执行通信任务时所需要的协议和功能,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者网络应用程序提供了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数据传输:
2.4 TCP/IP协议
TCP/IP模型分为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互联层和网络接口层。在TCP/IP模型中,去掉了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和表示层(这两层的功能被合并到应用层实现)。同时将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 层次结构: 各层的功能: TCP/IP vs OSI 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
问题(已解决)
OSI参考模型的数据封装过程? OSI参考模型中每个层次接收到上层传递过来的数据后都要将本层次的控制信息加入数据单元的头部,一些层次还要将校验和等信息附加到数据单元的尾部,这个过程叫做封装。 每层封装后的数据单元的叫法不同,在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协议数据单元统称为data(数据),在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称为segment(数据段),在网络层称为packet(数据包),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称为frame(数据帧),在物理层叫做bits(比特流)。 当数据到达接收端时,每一层读取相应的控制信息根据控制信息中的内容向上层传递数据单元,在向上层传递之前去掉本层的控制头部信息和尾部信息(如果有的话)。此过程叫做解封装。 这个过程逐层执行直至将对端应用层产生的数据发送给本端的相应的应用进程。 以用户浏览网站为例说明数据的封装、解封装过程。 当用户输入要浏览的网站信息后就由应用层产生相关的数据,通过表示层转换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ASCII码,再由会话层产生相应的主机进程传给传输层。传输层将以上信息作为数据并加上相应的端口号信息以便目的主机辨别此报文,得知具体应由本机的哪个任务来处理;在网络层加上IP地址使报文能确认应到达具体某个主机,再在数据链路层加上MAC地址,转成bit流信息,从而在网络上传输。报文在网络上被各主机接收,通过检查报文的目的MAC地址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处理的报文,如果发现MAC地址与自己不一致,则丢弃该报文,一致就去掉MAC信息送给网络层判断其IP地址;然后根据报文的目的端口号确定是由本机的哪个进程来处理,这就是报文的解封装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