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救市绝非经济问题(修改版) 作者:滚滚素最胖滴 这次政府挽救房市的举措是从经济角度着眼,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却遗漏了民众“做空”楼市的根本原因。大家都清楚,“抵制日货”、“抵制美货”等符号中,政治色彩均远大于经济色彩。那么民众的“抵制楼市”又怎能当作是纯粹的经济问题去看待?之所以政府托市的种种让利行为,反倒招来压倒性的反对声浪,无非是没找到病根,也就无从对症下药。 集体用脚投票,做空楼市的背后,是老百姓百般忍耐、千般呼吁而楼价一路飙升的必然结果;是老百姓终于醒悟,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主动行使“拒绝权”。做空楼市标志着个人权利意识的集体复苏,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民众步入固液相变阶段的外在表现,是“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的时代宣言。 这是老百姓的一记博弈惩罚,不仅是针对楼市,更是针对近年出现的政府与民众间非合作博弈的大环境的一次集中爆发。博弈惩罚从来不是坏事,尤其是这样合理、合法、理智的“拒绝”,更多意味着对政府民众间未来长远的博弈合作的盼望,意味着共创和谐社会大环境的期许。 人民的“消极自由”的权利意识已然苏醒,无法打压。民众拱了一卒,如果有人强行将这卒吃掉,也只是打消了合法寻求“合作博弈”的善意,而“非合作博弈”的大环境依然没有改观,并且只能以暴力形式体现。合法博弈通道的堰塞,必然导致不合法的暴力事件的全面开花。这已经成为近年的宏观现象,并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眼下,政府的种种救市行为,颇含善意、诚意。但救市宣传策略,尤其是地方政府的一些说法,却由于误判了“做空”的成因,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反效果。 比如“房地产业是百业之首”。那么老百姓难道不是百业之根? 比如“房地产业是GDP保障”。这不就是典型的唯GDP论吗?空有GDP,老百姓却住不上房,这叫什么“以人为本”?这GDP还有人味吗?在广大人民的民生与次贷型纸面富贵的GDP的天平上,老百姓就永远那么轻贱? 再比如“美国救市了,我们凭什么不能救”?我倒想简单对比下: 美国国会公开讨论该不该救市,“沉默的大多数”甚至给议员极大压力否决了第一版救市方案。那么我们的地方政府作出救楼市决定之前,是否征询过民众意见?是否上报过人大?是否集体逼宫,先斩后奏造成即成事实? 欧美现在把出问题的金融机构国有化了,因为国家花了纳税人的钱,不能转到大资本手里。那么救市的地方政府,又为纳税人赚回了几个房地产公司?替国家国有化了几家房地产企业? 美国救市方案的通过,很大程度是靠给民众一个超大礼包换取的。难道地方政府不知道民众最需要的超大礼包,就是快点让房价降得能够承受得起? 民众目前反感最强烈的就是,当疯狂呼吁房价太高,买不起房的时候,没人救老百姓的市。而一旦“集体逼空”以求个勉强合理的房价时,却有那么多地方政府以及部委,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 百姓多年的垂死呻吟却比不过地产资本几个月的装死呻吟,万千民众的呼声却赛不过千万身价者的呼声。这黑白分明的对比,又怎能不激起漫天的怨气? 这无数对救市的质疑背后,是对“没人味的GDP”的勃然痛斥,是对一路哭不如一家哭的黯然失落,更是对无人为民众代言说话的深深绝望。 当前中央政府的态度是观察各地救市方略的成效,预留了调整空间。国务院还做出了“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等一系列抚慰民心的部署。这些都是达成政府与民众间和解的有力保障。 反观各国历史,民众权利意识的集体复苏,自发抵制形成风气,向来都是经济基础发生质变的标志,更是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拒绝民众的警醒,只能带来更多的抵制事件与非合作博弈的死循环。而顺应历史潮流的国家,却多能一跃而起,国民互利,政经双赢。而这一喜一悲间民族命运的天差地别,恰恰取决于中央政府与民众合作博弈的动力,是否能大过诸多阻力。 今日之楼市,业已成为民众“忍无可忍,无须再忍”的一个心理符号。“救市——反弹——抵制”的死循环早成定局。僵持愈久,民众愈可能将对地方政府以及某些部委的强烈不满转移至中央政府,不但诸多利民善政付诸东流,经济机器干耗空转,其摩擦出的烟火更将意味着民心的失衡。在稳定压倒一切的今天,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破局的唯一办法都是寻求真正的国民合作。只有中央政府改托市为压市,加速楼价下滑至民众心理线,并将优惠措施拖延至届时执行,方可求得中央政府与民众的双赢。一路笑远好过一家哭。 综上所述,恳请中央政府不要将这次楼市博弈视为简单的经济问题,能够倾听民意,并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采取各项政策加速解决房价扭曲痼疾,为地产业的长期理性发展重打地基。并在未来对相关政策加以调整,维持炒房利润率低于实体经济平均水平,使实体经济、民生问题超越GDP,尤其是次贷型虚拟GDP,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指标。以大政方针的调整换取国民间合作博弈的长远利益。同时,也应反思非合作博弈的发生机理,诚邀人民参与博弈,并为之提供组织资源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