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结婚的年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局势、道感现念、官方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考察古人的结婚年龄,应该分时间段来看。 先秦时期,对男女的最晚结婚年龄有规定。比如《礼记》就规定:“男三十、女二十而无夫家者,皆过时不嫁娶者,媒氏会而合之"意思是说:男子到了30岁、女子到了20岁的,如果还不结婚。政府就要用强制力帮你结婚,一般是派一个官方媒人给你强制介绍对象,必须去见。因此,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居然还有强制相亲! 文献只记载了法律规定的最大结婚年龄,那现实中的一般结婚年龄是多少呢?先秦时期相关的文献记载太少了,我们只能通过对《左传》记载的几位鲁国国君结婚时的年龄,侧面看一下当时普通人的情况。根据统计,他们的婚龄如下:鲁隐公30岁之前、鲁桓公大约18岁、鲁庄公37岁、鲁僖公25岁前、鲁文公23岁前、鲁宜公14或15岁、鲁成公25岁前。可以看出,鲁国国君的结婚年龄大部分在18-30岁之间,大都符合30岁之前结婚的规定。唯独鲁庄公例外,37岁结婚,不知道国君大龄未婚,是不是也应该由政府强制相亲? 战国末期的统一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加之秦朝暴政的影响,人口数量大幅下降。汉朝初年,为了加快人口繁育,汉朝政府修改了男子30岁、女子20岁的最晚法定结婚年龄,将其大大降低,特别是将女子的最晚结婚年龄降低到了15岁。 与先秦政府强制相亲的办法不同,汉朝政府是用税收杠杆来鼓励结婚。汉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朝的“算”是政府征税时的一个计数单位,1算为120钱。也就是说,如果女子15岁了还不嫁人,要加倍征税,最高加征5倍,一直征到你30岁。如果30岁还嫁不出去,政府就“弃疗”了。那汉朝男女的一般结婚年龄是多少呢?根据学者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普遍的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也就是说,今天的高中男生和初中女生,穿越回汉朝就是普遍的结婚群体 唐朝政府也对最低结婚年龄作了规定。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赦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也就是说,唐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子15岁以上、女子13岁以上。那当时一般人的结婚年龄又是怎样的呢?有学者对《唐代墓志汇编》中记载的344名上层女性的初婚年龄进行了统计,其中最小的11岁,最大的27岁,13岁以下和20岁以上的均为少数,14-19岁嫁者居多,其中又以14、15岁的更多。拿到今天,女生初中毕业基本就都结婚了,而男子的结婚年龄要略高两三岁。总体来看,唐朝的婚配年龄比汉朝略晚一两岁的样子。 宋朝的法定结婚年龄沿袭了唐朝的规定,但实际结婚年龄却比前朝高了不少。有学者对宋朝墓志铭记载的60名女性进行了统计,平均结婚年龄为17.67岁,大部分在17~19岁之间结婚。男子的结婚年龄就更大了,根据统计,士人阶层的平均结婚年龄在24.15岁,大部分在20~25岁之间结婚。士人阶层结婚晚,可能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如果是普通民众则要更早一些,男子20岁结婚应是普遍现象。为何宋朝人结婚这么晚呢?一是宋代城市文明发达,不结婚也有事做,从这点来看,宋代还真是近代的前夜;二是宋代结婚费用高,彩礼和嫁妆都非常昂贵,这可能也是导致结婚晚的原因。 明清两朝,男女的结婚年龄和宋朝差不多。明朝人黄佐在《泰泉乡礼》中记载:“凡男女婚嫁以时,男子未及十六,女子未及十四成婚者,谓之先时。男子二十五以上,女子二十以上未成婚者,谓之过时。”也就是说,明朝男子的结婚年龄大多在16-25岁,女子的结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有学者根据《明史》中的数据统计,明朝女子的结婚年龄在17岁左右,与黄佐的记载吻合。清朝也延续了明朝的传统,17-20岁之间是大多数男女的结婚年龄范围。 有的人可能要质疑了:不对啊!我们看电视剧里清朝的皇帝和嫔妃结婚时大多是十三四岁啊,康熙13岁的时候就已经生孩子了!不错,清朝皇室的结婚年龄是小,但那继承的是满族人的传统,汉族人结婚没那么早。 综上所述,古人的结婚年龄呈现越往后就越晚的趋势。拿今天的年龄作类比,汉朝人初中就结婚了,唐朝人高中结婚,而在宋、明、清三朝,想结婚就得高中毕业了。如果你是宋朝的读书人,想结婚就得大学毕业了!
|